翻看《圖解心理學》時,有兩個很奇怪的感覺。
第一個是,我好像在溫習一樣。我不是念心理學的,只是偶然會看一點點心理學的書而已,為什麼讀著讀著有那麼多似曾相識的感覺呢?愈讀到書的後半部,我就明白了。原來心理學早已與我們(只是我?)為鄰為伴了。
先說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每有自殺事件,不管老中青少,學生老師老闆,失意失戀,大多離不開心理因素如抑鬱如躁狂等等似的。於是,這個心理學家那個精神科醫生就紛紛出場,解釋什麼是抑鬱症,如何審視思覺失調,應怎樣應付這個症那個病。連好些歌星名星填詞人也一一站出來現身說法。在沉重沉痛的環境下,我們就不知不覺上一課又一課,一科又一科。
輕鬆一點,有親子教育,也是心理學的一個環節;要親子啊,其實父母一點也不輕鬆。兒童有兒童的問題,到青年了,算是大個仔喇,可以沒問題了吧?真是想得美。三十而立,企得起身了,還怕什麼。四十而不惑,理應再無憂慮了吧?都是忘想(症)。聽過「中年危機」嗎?之後還有老年問題哩。
一生一世,真是無憂無慮……都難。原來這些都與心理學相關。乜都關佢事,心理學真多事啊。所以,我怎會沒有「正在溫習」的感覺呢。拿著這本「雞精」書,幸好不是為了到試場搏殺,可以「溫」得暖暖和和輕輕鬆鬆。算是一樂也。
另一個感覺是,有點像許許多多年前看手相書,妄想通曉人的過去未來。
稍為留意一下,近年的好些電影和小說,都愛拿「童年陰影」之類來大玩特玩橋段。人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可以改變的不多;但人格可以後天塑造,可塑性就大了,可作的故事真是無窮無盡。這都是心理學「管轄」的範圍啊。
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性格,怎樣的性格會有怎樣的行為作為,甚至會生什麼生理心理毛病,心理學大都可以「預測」。這不是跟手相學有點近似嗎?
心理學的很多理論都來自測試和經驗的累積,說它是一門生活大全的科學,大概也可以說得通。所以,年紀愈大,讀心理學理應愈易「入腦」吧?不過,心理學有理論說,人的年紀愈大,身體會日漸衰弱,記憶力和精力都會衰退,這都不利於學習啊。真是無可奈何。
我大概不會太深入去看這門科學的了。為什麼?跟我當年「放棄」手相學一樣,只因不想太了解人心。洞悉世情,大大路路的,要思慮的已不少,夠得上煩惱多多,「好唔得閒」,還要明解這個人那個人如許多的心事,真係死都唔得掂。算了吧。
看小說算了,讀得有多投入,想得有多深刻,一合上書,就可以事不關己,像江渚上的白髮漁夫樵夫般,讓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當乜事都冇發生過,煩惱可以少一點,心也可以寬一點。
(那個讀心理學的札記算是寫完;這篇也不列作其中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