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此聲明,本文只有悶的成份,沒有不雅成份;可以放心看下去,但看了不保證會開心。
話說《圖解心理學》寫到人與集體的關係時(頁160—1),提到成員在集體中的模式有三種類型﹕
1. 贊同性行為——做事遵守規範。
2. 反抗性行為——做事不遵守規範。
3. 逃避性行為——逃避規範(脫離集體)。
由題目大概可以猜想到我又在胡想些什麼了。不如說得清晰一點,那三種類型,拿來惡搞一下,可變成「贊同」性行為、「反抗」性行為、「逃避」性行為三種意向。
看文章,每看到這個「性」字,眉頭難免不皺。我不愛做什麼衛道之士,談「性」即避諷罵。但我真的很怕看到不是談「性」的文章卻滿載著「性」字。如果你很少讀到,算你幸運了。今天懶洋洋,不去另找例子了,還是再抄這本書吧。
這一節有一個小標題是「社會性行為的基本原理」。我想,不要「性」字可以嗎?答案可以在書中找到。試看這一句﹕
但是,如果規範的壓力增大,那麼成員們中間就會出現三種社會行為模式。
再回到上面所提的三種模式上,如果都將「性」字改為「式」字,會不會引起或滅少誤會呢?
好,不如抄抄《現代漢語詞典》有關「性」字作為「後綴」的說法﹕
後綴,加在名詞、動詞或形容詞之後構成抽象名詞或屬性詞,表示事物的某種性質或性能﹕黨性 /紀律性 / 創造性 / 適應性 / 優越性 / 普遍性 / 先天性 / 流行性。
我有時會覺得,出自中國大陸的許多文章,尤其是官樣文章,用「性」用得很多,簡直有點任性而為。寫文章的人大概「惰性」太強,為了省工夫,將很多名詞、動詞等加一個「性」字後綴,就不用多想其他寫法。例子?不如將上面那句寫成「寫文章的人大概太懶惰」,是不是清爽得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