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

馮肯在2010年1月22 日的《明報》專欄中寫〈狄波拉的愛〉。作者說的狄波拉是Debra Winger。文中提到「不要等,真的不要等」,一直就是我的看法。就抄文章的後半部分。

*  *  *  *  *  *  *  *  *

名作寥寥,可是為什麼會特別記得她呢?都是因為《常在我心間》(Terms of Endearment),一齣夭心夭肺的母女戲。狄波拉是個平庸母親,一個愛家愛夫愛母的主婦。戲中她患癌了,臨終時,她化好妝,把兩個年幼兒子叫到床邊,笑著交代遺言,語氣像與朋友對話。她特別向平日外冷內熱的大兒子說﹕「我知道你喜歡我,我知道的,這些年來你都假裝憎恨我。我很愛你……幾年後,當我不在身邊煩著你,你會記得我們很窮的時候我給你買棒球手套,你會記起我給你說故事,剪草時讓你偷懶,諸如此類,你就會明白你也愛我。你可能會後悔沒有說過愛我,但不要這樣想。我知道你愛我,所以不要自責,好嗎?」這一幕,看完又看,然後時刻記得,在苦難中有愛,在斷腸時向身邊人說句我愛你。不要等,真的不要等。

廣告

再寫三個詞

思辨.思辯

「思辨」,簡單地說,是「思考辨析」。哲學上則指「純粹的思維。即不依實際經驗作思考,而從事於形式、範疇、關係的掌握與推究。」(可參考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和《現代漢語詞典》)

有人會寫成「思辯」,大概太愛「辯論」吧。

膽識.膽色

「膽識」,是「膽量與見識」。(也可參考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和《現代漢語詞典》)

膽色,只見膽的顏色,談不上膽量和識見。我們大概不會將「見識」「識見」寫成「見色」「色見」。但有「好色」之徒,卻又沒有「好識」之士,真奇怪。孔子這句話也真妙絕﹕「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

恍如.仿如

「恍」,一解作「彷彿、好像」。「恍如」,也可寫作「恍若」,意即「彷彿、好像」。常用的四字詞有「恍如隔世」(也作「恍同隔世」、「恍若隔世」)。

「仿」,也有「類似、像」的意思,但一般會寫作「相仿」,如:「年紀相仿」、「他長的和他叔叔極為相仿。」(《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但不會寫作「仿如」。《現代漢語詞典》也沒有「仿如」條,倒是有「仿若」一詞,解作「彷彿;好像」,例子是﹕回憶往事,仿若隔世。

仿、恍,粵音均讀作「訪」;普通話則有別,仿唸fang3,恍則唸huan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