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姐.亞姐

我們有時會叫江明荃做「江阿姐」,但似乎很少人會寫成「江亞姐」,否則她就變成「亞洲小姐」了。奇怪的是,倒有很多人愛寫「亞爸」、「亞妹」、「亞仔」。

阿、亞,其中一個粵音是相同的,是這個原因令不少人將「阿」寫成「亞」嗎?

還是受「亞當」一名的影響?但亞當不是名「當」,他是「亞當」Adam,不是阿當Ah Dam。

「阿」其實是詞頭或前綴,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有這樣的說明﹕

詞頭:(1) 加在稱謂上。如:「阿姨」、「阿婆」、「阿兄」、「阿爹」。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2) 加在名字上。如漢代曹操的小字稱為「阿瞞」、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人稱「阿斗」。

《現代漢語詞典》則有這樣的解釋﹕

前綴。(1) 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親昵的意味﹕阿大 / 阿寶 / 阿唐。( 2) 用在某些親屬名稱的前面﹕阿婆 / 阿爹 / 阿哥。

或許有人會說,用普通話,「阿」唸a1、「亞」唸 ya4,那就不會搞錯了。這是「各取所需」的明顯「蠱惑」例子。暫且放下不說。

廣告

我點解唔講得笑

我樣子長得呆板,還是太嚴肅?抑或不說話時兇巴巴似的,給人鬼見愁的感覺?總之,我偶然說說笑時,人家都不笑;直到我再多說一句,我是說笑的,聽的人總還是一臉狐疑。

是不是有些人,如我,總給人不會說笑不懂說笑或唔講得笑的形象。這種形象是從何而來因何形成的呢?古板,我知道我很古板;嚴肅,我知道我工作時會很認真投入,有人甚至說我連遊戲的時候都認真投入得有點怕人。其實,我很愛說笑,更愛笑,能令人發笑,也是我與人交往的方式。我知道我知道,我說話又長氣又悶氣,毫不動聽,雖然有人說過我的聲音很甜。(這句,應該是此文到此為止還可令人發笑的話吧!嘿嘿。)

沒什麼,只是這幾天看到一位博客寫了一篇遊戲文章,即被人纏著不放。是因為平日的文章太四平八穩滴水不漏,寫得輕鬆一點,稍為帶點主觀甚或偏見的成份,就「有失身份」,與平日的客觀嚴肅不配合,就不能脫身?

「沒有使命,自由自在」,是我取自《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的話。年來,我實在活得太沉重了,希望可以做到,讓自己稍為輕鬆一點。

最後,講一句每次說出來都令人大笑不已的話﹕我其實是很有幽默感的。

我們的特首增乜權

如果聽過「我的朋友胡適之」的故事,就知道我「單單打打」什麼了。

不過,胡適當年是給人「抽水」,現在,提起我們有個乜特首,不「遮顏過鬧市」,也要大搖其頭了。

不過再不過,似乎有隻特乜憎乜,總好過有個聞乜聯黨吧。

唉。還是去睡覺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