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骨頭

張大春在《城邦暴力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1版1刷)中寫的故事,真的假的都有,真真假假,看的時候,一時弄不清楚,真會真作假時假亦真。當然,一概不管,全當小說看,也無不可,但「趣味」可大減了。

小說讓不少真人現身,張大春自己、他的父親都是關鍵人物,連高陽也登場。不僅是同名,而是歷史小說名家高陽。小說採用碎片式來合成,讀者懶不得,要自行將零碎或大塊的碎片組合,才能將故事拼合得較完整。作者的提示自是很足,要解畫的地方更不會省筆墨,可以放心細讀。

有好大一塊碎片就是借高陽的所謂〈殘稿〉來展現,既是碎片,也作針線。可以說是「劇情需要」,也是文化底蘊的問題。要生動要有生活真實感,借由高陽之筆來述說,「可信性」自是大大增加。

這篇殘稿提到一味叫「套四寶」的菜,容或我不是老饕,也直看得目定口呆,口水不禁流下來。如此繁複的一道菜,我初以為是文人的老作,忍不住百度一下,原來真有其菜,而且沒有失傳。不如看看張大春借高陽之名所作的描寫﹕

某日,應王新公之召赴府試菜,在座的還有張佛公、楚戈、丁望及一位我素昧平生的魏先生。當日所試的菜叫「套四寶」,據說出自開封「宋都菜館」名廚家傳私授的食單。酒過三巡,「套四寶」端上來了,盛在一隻景德鎮的青花細瓷湯盆裡,開蓋兒一看,是隻頭尾俱完、熱氣蒸騰的全鴨,肉質酥軟鬆滑,肥而不膩。吃完鴨肉之後,又露出一隻清香熟爛的全雞來。雞肉吃罷,內中還有一鴿,而鴿的肚產裡竟然還藏著一隻體態完好、腹中塞滿海參、香菇、竹的鵪鶉。(頁664)

能不嘩嘩叫呢。再看下去,知道其中最講究處在於「把四隻層層包裹的全禽密匝匝套在一起,集鴨之濃、雞之香、鴿之鮮、鵪鶉之野四味於一釜,難就難在如何去其骨而全其肉,這叫『拆架』。等閑的廚子不會拆,一拆就把皮肉給破壞了。」(頁665)如此拆骨,想想也覺不易。

拋出這樣一個菜單,當然不是為博一聲采。以下一段話,就是拿來對照當今香港的一些高官,仍可會心或惡心﹕

「……各位試想,活生生的四味全禽,要之以鴨最蠢拙、雞稍輕健、鴿更不馴,而以鵪鶉最為佻達活潑,卻給囚在最裡層。發明這道菜的廚子想必有一肚皮冰炭難容的感慨,恨世間野性盡為蠢物縛束牢籠,才想出這麼一番折騰來——其中最見深刻的,正在『拆架』的意思上。君不見,如何教人收伏野性、甘為蠢物囚裹呢?很簡單,『無骨』可矣!沒了骨頭,儘管委曲求全,華竟只能盤中作肴而已了。」(頁665)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