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明報》

1988年3月14日《明報》副刊「名廊」版刊登董橋專訪那天,同一疊副刊另有「明虹」版,大半版所見幾乎都是圖片。

較早前立法會選舉,看到的白韻琴,跟當年的她,未致判若兩人,也大可體會出歲月如何催人。

難以想像吧,《明報》竟然會用這麼大的版面,好像付費宣傳般專為個人刊登那麼大的照片。文字簡單,只是那麼一小段,倒也看出白姐姐當年風頭之勁。沒錯,她當年還拍過寫真集,露的似乎不比鄭文雅和李默多。那些年,仍未有今天的偉大發明胸間「事業線」,否則那段簡介可以多寫幾個字。

還有一版「明視」,相比今天,仍覺字少圖多。至於字海嘛,都「濃縮」在其他幾個版面上。看似密麻麻,有短文小方框,也有如衛斯理等連載小說,更有笑話,相對而言,「空間」其實是頗大的。

那些年,該還算是值得懷念的老好日子吧。《明報》都「捨得」用那麼大而精美的圖片,漫畫也特多,能不令人倍感開懷。

八九六四之後,令多少香港人夢碎,能走的都各走他方。這次震動世界的事件,也令一名商人「成功」轉型為報人,更將香港的報界搞得翻天覆地。近幾年的台灣,幾乎是香港當年的翻版。

無論港台,由這樣一個人走進報界,日子就不再一樣,以香港而言,「傳統」報業就沒平靜過,可說從此就再沒有老好日子。有些港人的生活也因而出現變化,或說波動。這個人的「功」「過」,暫時可能也難以定論。有過一段日子,曾出現「蘋果化」一名,就算《明報》,也難免有這種「轉化」。或許還值得慶幸的是,至今仍沒聽說《明報》生產或養活過「狗仔」。

(圖片都可點擊放大)

對「那些年的《明報》」的一則回應

  1. 少爺安﹕

    這些都是零碎的「收藏」,偶然找到,尚覺有趣,就拿來「展示」一下而已。
    其實也不知因為現在香港日趨悲情,還是《明報》真有點如你所說,日漸死你沉沉。

回覆給少爺安 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