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乾睡濕

2015年5月8日《明報》A25

2015年5月8日《明報》A25

好幾年前,有人問我比喻母親撫育孩子辛勞所用的粵語究竟是「棉乾絮濕」還是「眠乾睡濕」,我認為按文意該是「眠乾睡濕」。沒想到事隔數年,竟然在一段廣告中找到確切的答案。

當然,所謂確切,不過是我的說法;也非毫無理由的,試略說一下。

廣告確實有心,將詞語的「正確寫法」和「前身」都列出。而所謂的「前身」,就是「偎乾就濕」,所據是我經常採用的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我又怎會不去查找一下呢,所得結果如下:

眠乾睡濕1原來還有其他寫法,即「煨乾就濕」、「煨乾避濕」,也一併列出解釋和出處:

眠乾睡濕2眠乾避濕3就字義來理解,無論是「就濕」還是「避濕」,連用「煨乾」似乎較用「偎乾」易明。不過,也不能否認的是,「偎」有傍靠的意思,將小孩子偎放在乾燥的地方,母親則寧願自己睡在尿濕之處,自是較將孩子放在乾燥地方或自弄濕了之處挪開,然後將濕處煨乾,一時之間的感覺上自然是偎得更溫馨。不過,「做法」容或有點出入,但愛心和辛勞卻沒有兩樣,都是值得稱許也自感人。

是偎乾還是煨乾,可能是各別「實情」,也可能是用詞故意有別。只要沒錯也可理解,正好看出各有特色,實無必要統一採用某個不可,否則文字就變得死板,少了多姿多采的文字功能。

上面說了「偎」「煨」之別,無妨再列「避」「就」的不同境況,更能見一字之不同,無論實況和意境都有別,以下資料採自《中華成語辭海》(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頁1276):

眠乾避濕4也真是開卷有益,能不查找《辭源》,更可得知,「眠乾睡濕」一詞的「前身」理應不是「偎乾就濕」,而是「推乾居濕」,不信的話,看看《辭源》就知道了:

眠乾避濕5眠乾避濕6

廣告

對「眠乾睡濕」的一則回應

  1. Ha ha, I’m far from being one of them. And I don’t believe in their reincarnation thing and some. Don’t get me started.
    Could you put in spell check feature here?

    佛門 reminds me of this funny couplet:
    慈悲路一條直入
    方便門兩面齊開
    It’s said (if it’s a made up story or not, I don’t know) that it was written by a scholar for some Buddhist nuns who didn’t treat him very well but asked him for a couplet. Though he didn’t offend the nuns on the surface, there was hidden meaning in the couplet. Got it? It was put up at the door of their building (monastery?). Visualize that. Ha ha.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