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書籍

上文首段截取自《明報》一篇專欄文章。這裡不打算討論文章的內容和好壞,只就首句使用「書籍」一詞提出異議。

印象中,這種「一本書籍」的出現,近年似有增多之勢,我每次讀到都覺很礙眼頂心,與我看慣讀慣寫慣的「一本書」硬是不對對,一直想提出來卻因某些原因而一再耽擱了。讀到魏文這一句,就再也忍不住要一吐為快。

簡單地說,「」無論古今,都可獨立成詞,用法不一,這裡單說「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這個解釋;至於「書籍」,是否就等同「書」呢。無妨先看看網上《萌典》就《書籍》的解釋:書本典籍的總稱。再看《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書(總稱)。而對應的英文,書是book,書籍則是books。所以《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英英.英漢雙解》會將I have just started reading a book by Graham Greene. 翻譯成「我剛開始看格雷厄姆.格林寫的一本書」,而不會將其中的book譯寫成books的「書籍」。

再看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漢英大詞典》,同樣是將「書」譯成book,「書籍」則是books、works。

關於中文詞語的組成和用法,現已大致分成「古代漢語」(古文)和「現代漢語」,有些古文單字已可成詞,但現代漢語則要多添一二字才成詞。例如「子」字,現代一般會寫作「兒子」,「石」變成「石頭」,這類將兩個同義詞合成一個複音詞,或將一個詞加上詞頭詞尾,成為一個同義複音詞,每每就是古今對比的不同。(以上說法,詳細的分析,可參考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第一冊第一單元的「古代漢語通論(三):(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當然,這種加字而成複音詞的變化,要有一個原則,就是沒有改變原單字成詞的意思,否則為了要「成就」複音的「效果」,就有違由古轉變今的作用。魏文中不用「書」而寫「書籍」就是一個看似同義而實錯用的明顯例子。非要用複音詞不可,以「書本」代替吧。

無妨再看看《萌典》所舉的兩個「書籍」例句:

  1. 《紅樓夢.第一六回》:「黛玉又帶了許多書籍來,忙著打掃臥室,安插器具。」
  2. 《文明小史.第一七回》:「彼時有了翻譯,我就問他們應得翻些甚麼書籍。」

有趣的是,「一本書」固然不可寫作「一本書籍」,但上引例子的「許多書籍」和「甚麼書籍」倒可寫成「許多書」和「甚麼書」,無他,用「書」可以說是一本,也可以概括「許多」,古今如是。

廣告

機會難逢處處是

先岔開一句,題目所說的「機會難逢處處在是」與「處處無家處處家」是否類同的句子?可以這樣說,但二者有明顯的分別。「處處無家處處家」可能有點無奈甚或可憐,因為無處可為家,只能到處為家,卻並不矛盾;至於「機會難逢處處是」,既說難逢,又何以會處處是呢。問題其實不是因為真的處處有機會,而是有些人誤用了「機會」一詞。

2019年爆發新冠病毒,差不多三年以來,全世界的人都給舞弄得死去活來,由初期聞者驚慌,到現在雖說有點「逆來順受」,有些人已將之當成風土病,不再那麼害了,但「有機會染上」,相信沒有多少人願意,因為這到底不是開心之事。隨著這種病毒變種又變種,雖然「殺傷力」已減,卻又更易傳染,因而我們常常會聽到看到有人說有人寫「更大機會中招」、「疫情有機會上升」,近期更引起一陣恐慌的是,小童「更有機會出現嘶吼症」。「中招」不是中六合彩頭獎,這個是「機會」的話,我只能說「敬謝不敏」了。

董橋曾寫過〈「機會」難逢〉一文,指出「中文說『機會』通常是指好的時機或際遇。」還說「正如英文裡的chance有個意思是:A chance is the extent to which something is possible or likely to happen, especially something that is pleasant or desirable。」因此,「『發病』是不幸的事情,配以『機會』顯然不倫不類;說是『發病率』才對。」至於《三國志》中有「存忘之機會」,此「機會」指的卻是「關鍵、要害,與時機、際遇無關。」那麼,不說機會,該如何說呢,董橋舉了一例。「『天太熱,這株樹枯死的機會很大。』中文不那麼說;中文該說:『天太熱,這株樹很可能會枯死。」可能有人會懷舊一下,想起以前茶餐廳牆上大多會掛上一塊告示,上寫「隨地吐痰乞人憎 罰款二千有可能」,用的也是「可能」而非「機會」(這裡且不論押韻問題)。

董橋這篇文先於1995年12月在《明報》發表,後輯錄成多種形式的紙本書。以上引文採自2012年海豚出版社的《英華沉浮錄》第四冊頁5-6。都二十多年了,「機會」與「可能」不分的人似乎沒有減少,大概愈來愈多人太愛機會了,以致什麼都說成看成是機會,也不知何時能改正過來。

試翻看一些通用的詞典,如何解釋「機會」一詞,說法大致跟董橋沒有多大差別,更可能認為此詞實在太簡單易明了,連例句也舉得不多甚或沒有例句。網上《萌典》的說法幾乎與董橋一樣,不列出來了。倒是一些英漢詞典的例句可觀,參考一下中文對譯,獲益相信不少。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7版(1997)例句如下:

At least give him the opportunity of explaining what happened. 至少給他機會解釋一下發生了什麼事。

Our company promotes equal opportunities for women (= women are given the same jobs, pay, etc. as men). 本公司提倡男女機會均等。

He is rude to me at every opportunity (= whenever possible). 他動不動就對我粗魯無禮。

A fall in interest rates is a strong probability in the present economic climate. 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降低利率大有可能。

There is a 60% probability that the population will be infected with the disease. 民眾感染這種疾病的機率為60%。

In all probability he failed to understand the consequences of his actions. 他很可能未瞭解到行動的後果。

《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英英.英漢雙解》第5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There’s always the chances that something will go wrong. 總有可能會出現問題。[荒言按:看來英文的chance比中文的機會用法較有彈性。]

What are the team’s chances of success? 球隊獲勝的希望有多大?

There is little chances of her being found alive. 她生還的可能性很小。[荒言按:這句用「機會」也無不可。]

Chances are (= it is likely that) you’ll be fine. 你會沒事的。

I’m sorry, I havent’s had a chance to look at it. 對不起,我還沒時間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