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書籍

上文首段截取自《明報》一篇專欄文章。這裡不打算討論文章的內容和好壞,只就首句使用「書籍」一詞提出異議。

印象中,這種「一本書籍」的出現,近年似有增多之勢,我每次讀到都覺很礙眼頂心,與我看慣讀慣寫慣的「一本書」硬是不對對,一直想提出來卻因某些原因而一再耽擱了。讀到魏文這一句,就再也忍不住要一吐為快。

簡單地說,「」無論古今,都可獨立成詞,用法不一,這裡單說「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這個解釋;至於「書籍」,是否就等同「書」呢。無妨先看看網上《萌典》就《書籍》的解釋:書本典籍的總稱。再看《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書(總稱)。而對應的英文,書是book,書籍則是books。所以《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英英.英漢雙解》會將I have just started reading a book by Graham Greene. 翻譯成「我剛開始看格雷厄姆.格林寫的一本書」,而不會將其中的book譯寫成books的「書籍」。

再看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的《漢英大詞典》,同樣是將「書」譯成book,「書籍」則是books、works。

關於中文詞語的組成和用法,現已大致分成「古代漢語」(古文)和「現代漢語」,有些古文單字已可成詞,但現代漢語則要多添一二字才成詞。例如「子」字,現代一般會寫作「兒子」,「石」變成「石頭」,這類將兩個同義詞合成一個複音詞,或將一個詞加上詞頭詞尾,成為一個同義複音詞,每每就是古今對比的不同。(以上說法,詳細的分析,可參考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第一冊第一單元的「古代漢語通論(三):(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當然,這種加字而成複音詞的變化,要有一個原則,就是沒有改變原單字成詞的意思,否則為了要「成就」複音的「效果」,就有違由古轉變今的作用。魏文中不用「書」而寫「書籍」就是一個看似同義而實錯用的明顯例子。非要用複音詞不可,以「書本」代替吧。

無妨再看看《萌典》所舉的兩個「書籍」例句:

  1. 《紅樓夢.第一六回》:「黛玉又帶了許多書籍來,忙著打掃臥室,安插器具。」
  2. 《文明小史.第一七回》:「彼時有了翻譯,我就問他們應得翻些甚麼書籍。」

有趣的是,「一本書」固然不可寫作「一本書籍」,但上引例子的「許多書籍」和「甚麼書籍」倒可寫成「許多書」和「甚麼書」,無他,用「書」可以說是一本,也可以概括「許多」,古今如是。

廣告

對「書.書籍」的一則回應

  1. 深有同感。在香港,為同事的中文稿做英譯時,也曾糾正其“一本書籍”之誤,也是叫佢去查《萌典》,并且叫佢多查幾個詞,如“船舶”、“車輛”。

  2. Allen:

    出現這種怪現象,似乎是近年的事。好端端一個單字詞足以達意,不知何故硬要添字,往往不知如此一來,反而害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