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一口氣將餘下的《明朝那些事兒.大結局》(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9.1)看完。沒有不捨;但作者在相關與不相關的字裡行間,依依之情,實在濃得化不開。最後一章名為〈結束了?〉,補寫徐霞客,末了要說的是﹕「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沒有悲情。
整套書共七部,夾夾議,實質史科,大概用一兩部的篇幅即可全部裝載,但一定不如現在那麼好看。
全書不乏罵人的話,當然,也有不少「歌功頌德」之語。該罵就罵,應讚則讚;相信作者構思期寫作間都很有快感,想來也大快了不少人心。有些話,我未必贊同。但基於事實,各有看法,就算偏見,又何妨。就算將這本書作消閒書來看,也無不可。
有一節〈幽默〉似乎是題外話,提到作者去央視《對談》節目做訪談,對於這套書,有台下觀眾說「之前喜歡看,是因為你寫的歷史很幽默,很樂觀,但最近發現你越來越不對勁,怎麼會越來越慘呢?」(頁274)試看當年明月如何說﹕
是啊,說句心裡話,我也沒想到會這樣,應該改變一下,這麼寫,比如崇禎沒有殺袁崇煥,皇太極繼位的時候,心臟病突發死了,接班的多爾袞也沒蹦幾天,就被孝莊幹掉了,然後孤兒寡母在遼東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進入山林後,沒過幾天,由於水土不服,也都過去了。
後後,偉大的大明朝終於千秋萬代,崇禎和他的子孫們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頁274)
可能嗎?
是的,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歷史的真相。歷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範圍內,都沒有什麼大圍圓結局。
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它都無法改變。
它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既成事實,拉到醫院急救都沒辦法的事實。(頁274-5)
他還說,「一直以來,幽默的並不是歷史,只是我而已。」(頁275)
關於幽默和悲觀,他在〈後記〉又重申了一次。
很多人問,為什麼看歷史,很多人回答,以史為鑒。
現在我告訴你,以史為鑒,是不可能的。
……
所有發生的,是因為它有發生的理由,能超越歷史的人,才叫以史為鑒,然而我們終究不能超越,因為我們自己的欲望和弱點。
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
……
順便說下,能超越歷史的人,還是有的,我們管這種人,叫做聖人。
……
因為看的歷史比較多,所以我這個人比較有歷史感,當然,這是文明的說法,粗點講,就是悲觀。
這並非開玩笑,我本人雖然經常幽默幽默,但對很多事情都很悲觀,因為我經常看歷史(就好比很多人看電視劇一樣),不同的是,我看到的那些古文中,只有悲劇結局,無一例外。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上尸下從】(音sóng,意思為懦弱無能)了。
王朝也是如此。(頁312-3)
他還說,曾有人問他怎麼了解那麼多他不應該了解的東西,怎麼會有那麼多六七十歲的人才有的感受。他說他不知道。(頁313)其實,書讀多了,大概都會有這種與年齡不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