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看完了R. 特里爾的《毛澤東傳》(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五百多頁的書,加上紙質不差,拿在手上,真的重甸甸,很快就累。
這不是秘辛之類的書,我認為歸類為評傳更合適。資料不算很豐富,第一手資料尤其少。但選材卻恰到好處,都能突出毛的行事個性;彈不虛發。書一開始寫的是在稻田裡的少年毛澤東,他在看護秧苗,仍不忘拿著書在讀。然後就寫他跟父親的衝突。在的「認錯」是帶著討價還價的意味,而且只認一半。這種性格,貫徹在他的一生行事之中。
到了晚年,寫至他給抬出來接見外國政要時,坐著只幾分鐘就累至半死,連動一下頭都覺吃力。這都很能由小見大,毋須多費筆墨。
是,所用的材料不算多,但都一一註明出處。哪怕是一個小小動作的描述,不是有書為證,就是親自採訪當事人而來。這就是嚴謹著作基本要做到的工夫。試看內地的不少所謂學術著作,缺的就是這些,得要好好學習。不要拿了人家的觀點,一聲謝謝也不說就據為己有;寫自己出生前的故事,好像在當事人床下放了錄音機一般,對白動作詳盡得令人難以置信。從何而來,也沒交代。
是,這是本夾敘夾議的評傳。意氣的評議還是有的,例如寫江青之流,不時露出揶揄之語,是最明顯不過之處。綜觀全書,無論資料和評論,都可說中肯的。
書到最後,有結語,更是總評毛澤東,有回顧,有前瞻,更見作者的功力。書在毛澤東死後四年的1980年付梓,要到1990年初才有中文版。書不是為討好中國而寫的。該有好評的,作者寫讚語,不過沒有忘記也不避諱事實和批判。
這本書,我也記不起讀了多久,斷斷續續的,最想知道的是「文革」那一筆。其實沒有太多我不知道的東西,倒是某些印象模糊的事件,有種確定來的感覺。例如這句判語,就一直是我深信的﹕
如果他不是現在去世,而是早死二十年,中國也許會更穩定一些。(頁552)
早死二十年,大約是大躍進犯錯的時期吧。他暫時退了下來 ,卻處心積慮部署如何東山再起。毛有一個缺點,大概也是不少人都有的﹕「他不能容忍自己權威的喪失」。(頁552)還有,
毛的履歷極為複雜,尤其在國內,作為一位要人和政治家,他有嚴重缺點﹕心存較大偏見,做事總是前後不一貫。(頁550)
或許,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毛之能成為「偉人」,也是基於這個事實﹕
毛的過多榮耀是以貶損同樣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同事為條件的。而毛對人們的評價佷武斷,他用「之」字形政策濫用中國大眾的熱情,他在七十年代過於依賴他的親信,失去了與外界的接觸。(頁554—5)
這個評價,大概最適合不過﹕
他作為一個管理者,要比作為一個反傳統者、導師和戰士遜色得多。(頁551)
要是他沒有將劉少奇拉下馬來,經濟部分由劉來補充,中國或可少走很多冤枉路,人也可以少死少受那麼多傷害了。他就是永不知錯悔改,反而變本加厲,至死方休。或許可以這樣說,他沒有那種「不屈不撓」永不向現實低頭的精神,就挺不過青壯時期的種種難關了。
毛無疑是政治人物,經濟最終由鄧小平來完成。1980年的中國,已稍見經濟成果,但之後的發展,可能有點出乎作者的預料。當然不是大躍進,但似也快得有點令世人側目。
這些觀望,證之數十年後的今天,該是沒有落空﹕
* 毛支配了一個需要超人的時代,現在已沒有這種需要了。毛的「群眾」可以站起來放鬆舒展下「它的」肌體了——中國正在這樣做。抽象的「它」也將變成具體的「他們」。
* 明天的現代公民將不需要偉大領袖。
* 在政治局,鬥爭將繼續,但不是以過去的方式。它不像毛時代的鬥爭,它的意識形態成分將更少。失去權力不再意味著失去真理。只有毛才集權力(政)和學說(教)於一身,現在的政、教已逐步分離了。政治將有點更帶預言性,更少戲劇性;將更加單調,並讓那些曾受政治旋流損害的平民百姓減免精神折磨之苦。(頁555)
今天的中國,已是聲稱崛起的大國,政治上就算未必完全可以左右世界,但經濟上確實已令世人另眼相看。中國人可說已站起來,不用像國歌那樣,天天要「起來」了。
不過,崛起成今天的中國,相信不是毛澤東所能想像的吧。有不少東西,大概不是他所願見的。由不時仍有在貧窮線下的人祭出他的亡靈來「憶苦思甜」,或許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反響。他與鄧小平果真在馬克思身邊爭論,鄧一定心滿意足;毛嘛,可能又會想回到故鄉,密謀再來一場革命,將現狀打翻。
思前想後。中國依然如孫中山所說的,到底是一盤散沙。苦難才能將國人團結起來。自古到今,從沒改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