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怪力亂神」條是這樣說的﹕
怪異、暴力、悖亂、神鬼等違背情理的事。《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晉書.卷九十五.藝術傳.贊曰》:「怪力亂神,詭時惑世,崇尚弗已,必致流弊。」
這句出自《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話,一直被認為是孔子不會不願不想談論甚或不相信鬼神的有力證據。其實證諸《論語》中好些章節和《中庸》的轉述,孔子談論鬼神和肯定鬼神的話還真不少。有興趣的可到這裡看看各種「證據」。不過,正如有人留言,對作者以下的結論不能認同,我也認為作者「諗多」。
其不惜一切代價的維護統治者地位的意圖不言自明——大家不去研究鬼神——自會遠離鬼神的神秘——自然不會崇拜鬼神——自然就會崇拜統治者。
不過,論「有趣」甚而視作怪論,還是這個說法﹕
從原文的前後看,「子不語怪力亂神」七字,應該是「子不語,怪力亂神。」亦即「孔子不說話了,惟恐用力分散影響集中精神。」如此解釋,文通字順,語意連貫,符合孔子之為人,也頗符合其時的語境。
上文也引述了李敖對《論語》兩處傳統解釋有異議作佐證,不無啟發作用。所以說,上網有益,這些道前人所鮮道的話,也足以教人思路要開放不宜刻板死估估而應多作思考。
再抄《論語說解》(齊魯書社,2003年7月第1版)的【說解】(頁137-8)﹕
宋謝良佐解釋本章時說﹕「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論語集注》)
《春秋》中記載不少災異、戰亂、篡弒的事。孔子修《春秋》,那是為了「使《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史記.孔子世家》)
春秋時代是一個動亂時代,正是「怪、力、亂、神」得勢的時候,孔子獨能「不語怪、力、亂、神、,使中華傳統文化充滿正氣,實在是萬世之功。
這種結合時代背景來作解釋,理應合情合理得多。不過,證諸孔子在其他章節也談戰亂、篡弒之事,就知道這種解釋始終有不盡完善之處。
我比較簡單,會從孔子那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也」去理解,孔子是誠實而講求實際的人,他「不語怪力亂神」,只是覺得有些東西他不清楚不明白不懂得,乾脆承認,不去討論,存疑算了。不過,他還是相信鬼神的,他的能度是﹕
相信,就虔誠地相信;不信,就講多無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