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四年多前寫的〈林行止的「蠍子與龜」比喻〉,這兩天又忽然給點得「熱」了起來,忍不住查找一下來源。原來又是來自《信報》,又是與「蠍子與龜」的故事相關,不過這次重述這故事的是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鍾戴耀廷,有人在留言中加了我的連結,於是引來點擊。
鍾戴耀廷這篇〈走進歷史迴旋處的中國〉不是學術論文,或可避過不用處處註明出處而受責。文中提到「政治決定卻很多時候並不理性」,說「一個寓言或許能把這政治現實說得更通透」。他說的寓言明顯就是林行止一再「炫耀」的「蠍子與龜」比喻。我點出過,故事顯然「改寫」自伊索寓言「蠍子與青蛙」,我還點出,故事原型有二,但無非與「本性」相關。一不做二不休,我再谷歌一下,更發現一篇借題發揮的文章〈狐狸物語:青蛙和蠍子的故事謬誤〉,作者關麗珊認為有人犯錯後自比蠍子是「本能犯錯,錯者無心」,「肯定錯誤引用故事」。
這次不打算談論鍾戴耀廷的文章,因為要談的都已談過。但關麗珊的,倒可以略說一下。她說「故事來自電影《哭泣的遊戲》」,明顯是「不讀書」之過。這個故事來自伊索寓言,林行止改寫而視為自己的創作有剽竊之嫌,都不用多說。關麗珊文章重點是「隨後有無數人引用,漸漸變成犯錯藉口」,很有商榷餘地。
關很不滿有人「傷害別人以後,說個故事,然後解釋是本能犯錯,錯者無心。」這個無疑可以痛罵,但這個伊索言要說的不是這層意思。
伊索寓言的英譯,點睛之句是「It’s my nature…」,中譯一般會將nature譯作「本性」。全句直譯是:「這是我的本性啊。」有人甚而譯作「本性難移」(天生或已經養成的性格很難改變)或「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山河的面貌隨年月而有變化,而人的稟賦性格卻根深蒂固。比喻人的本性極難改變)。關麗珊則將這寓言中蠍子的「本性」當作「本能」(instinct)。二者有別,這則伊索寓言要說的,正正就是中國人的老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說「生命的本能是求生」,大概沒錯;但「本性」就未必如此。所以說「自比蠍子的人肯定錯誤引用故事的」,未必。但關麗珊因一詞錯讀卻肯定誤解了這則故事的寓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