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新亞出版社出版的兩本翻譯著作
我有一本《狄瑾蓀的詩》( Comprehensive Study Guide to Twenty Poems by Emily Dickinson)(1974年2月2版),由台灣新亞出版社有限公司(Hsin Ya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我一直覺得這間出版社跟香港的「今日世界社」有淵源,但沒有刻意尋求資料查證。
今天偶然翻出《美國劃時代作品評論集》(Landmarks of American Writing)(1971年7月),也是由新亞洲出版社出版。版權頁赫然印著「Permission to translate and publish this series has been gra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美國新聞總署授權翻譯出版」。
我於是上網搜尋「美國新聞處」的資料,看到與張愛玲相關的一篇訪問(其中有宋淇太太宋鄺文美一篇手寫打油詩文,很有趣),張迷大概都不會陌生吧。另有一篇〈一九五0年代的香港美國新聞處:美國在亞洲之反共宣傳政策研究〉摘要。下面試輯錄一些文字,對「今日世界」和張愛玲有興趣者,或有參考作用。
x x x x x
* 一九五0年代香港美國新聞處大部份的人力與經費都投注於蒐集中共資料,並針對在「自由世界」華人地區(包括台灣、東南亞地區)從事心戰活動的需求,翻譯、出版中文書籍、期刊,錄製廣播節目,播放電影,散布反共宣傳資訊。
* 麥:「反中共的宣傳」意指「中國報告計劃」。該計劃包括報紙新聞記事的製作與傳播、雜誌專題報道、電台難民訪問,以及學術論文。《秧歌》另當別論。我們也有正常的美新處業務:圖書館、文化交流、福勃萊特學者交換計劃、每日首府新聞存檔、為美國之音彙報等等。還有大規模的美國書籍中譯計劃,包括梭羅、愛默森、福克納、海明威等經典作品。為此,我們請愛玲翻譯,此為結識的開端。她為我們翻譯了三四本書,她的海明威中譯立即被稱許為經典。
* 在1952至1955年間,張愛玲替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翻譯和寫作,結識了宋淇 / 宋鄺文美夫婦。

張愛玲替「今日世界」翻譯的作品之一
* 麥:愛玲不是美新處的職員。她與我們協議提供翻譯服務,翻譯一本就算一本。美新處乃政府機構,支持美國的外交政策。美國的外交政策之一,是努力制止***(按﹕應為「共產黨」)思想在亞洲蔓延。達成此項目的的方法之一,即忠實報道中國大陸的情況。然而香港美新處同仁比較關切出版我們認為是文學類的出色作品。
* 高:曾有人說,《秧歌》與《赤地之戀》皆由美新處授意而寫。《赤地之戀》的故事大綱甚至是別人代擬的。
麥:那不是實情。我們請愛玲翻譯美國文學,她自己提議寫小說。她有基本的故事概念。我也在中國北方待過,非常驚訝她比我還瞭解中國農村的情形。我確知她親 擬故事概要。
高:所以小說寫作的自發性不成問題。寫作過程有無外力干預?有人說《赤地之戀》靠別人幫助才得以完成。
麥:她是作家,你不能規定或提示她如何寫作。不過,因我們資助她,難免會詢問進度。她會告訴我們故事大要,坐下來與我們討論。初讀《秧歌》頭兩章,我大為 驚異佩服。我自己寫不出那麼好的英文。我既羡慕也妒忌她的文采。
* 高:既然在寫作過程裡曾坐下來討論進度,您或美新處同仁是否有意影響她的寫作?

友聯出版社出版的三種書
麥:我們絕對沒有嘗試藉討論來操縱或「幫助」《秧歌》的寫作。我們的會議簡短而且扼要。我們無法使《秧歌》更好。我相信最佳的宣傳——如果立意可取的話 ——是忠實報告社會現狀。我們努力維護「中國報告計劃」的誠信,不惜拒絕虛假唬人的報道。比如有人宣稱她全家在廣東受拷刑,在雪地裡跪了一整天。我在報告 上寫批語:廣東的雪,該是北平運來的。
* 高:《赤地之戀》英文版就不順利。一九五六年由香港友聯出版社(Union Press)出版,並由Maria Yen寫導論。
麥:我覺得《赤地之戀》不如《秧歌》。Maria Yen是燕歸來。友聯出版社由一群熱中「第三勢力」的年輕人組成。他們不喜歡國共兩黨。燕歸來屬於那個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