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這篇〈地震思考錄〉發表於2013年4月21日,馬家輝刊登在《明報》的〈民間的進步〉則於2013年4月24日,一先一後,都以兩次四川地震為討論重點。無妨假設馬家輝主要以韓寒的網文作參照,來一番議論和點評。兩文對照參詳,當可知靜心思考和理性討論之可為。
為免「死 link」,兩文都製圖上載。先說韓寒如何思考。
關於「志願者」。真心假意,大概都有吧。就是無意「做秀」,出現的時間不對,可能幫倒忙;另外,網絡發揮的力量,也如俗語所謂,既可載舟,也可覆舟。韓寒熱心參與過上次的汶川救災工作,得過讚賞,也受過揶揄。他的主要反思,認為確有做得「不是適當時候」之弊,但也得出有人愛站在「道德高地」來議論別人的熱心行為,就未必於事有助。
韓寒的「思考錄」,不只空議論,而是有自己的體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就是他的「進步」。
韓寒的進步自是顯然易見;大概不止他一人獨有,也見於民間。這就是馬家輝的觀察或看法。我一向認為,如何面對天災,中國人並不比日本人差。如果韓寒的進步是真的,中國民間的進步也是真的,中國只是「落後」,未必永遠沒有希望。
不知情,可以利用種種方式獲知;不懂,可以學習。中國早已不是更早已不是個可以什麼都封閉掩蓋的國度,也不是大部分人都沒有學習機會的地方。只在於,有多少人想知情要學習。我對此樂觀。
都已是個什麼世界了。誰還可以隻手遮天。
就好好看事實,以事實為據,平心靜氣討論。一時意氣,沒問題;偶然偏激,也無不可。眾聲可以喧嘩,但也宜理性就事論事,有不清楚的先弄清楚,有誤會也宜先澄清再議論。只求謾罵發洩,於事無補。
(馬家輝還有續篇〈地震政治學〉,談的是中國官方的「不長進」,都是我們慣見常聞的情況,無不令人「感到氣餒絕望」。如何看,也不用多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