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長生殿》。沒有頂期那種感人愛情故事的感受。是否自己不至於對愛情已趨冷感;敢情是這齣劇未能以愛情故事令我感動。試以幾方面探討一下。反正真會傷及的人事物,都已成過去,就算有人會「觸景傷情」,我也可少點言責罪感。
先拿第三十六齣〈看襪〉來談,可能較適合。這是一齣好戲。
在網上看到一篇談楊玉環死因的文章,有如下文字﹕
楊貴妃的死為後世留下了不少永久的傳奇。相傳曾有錢姓驛卒打掃佛堂時撿到貴妃遺物——一隻用五色錦繡著並蒂蓮的錦襪。
一般我們都認為楊貴妃是自縊而死,但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經過馬嵬坡時,專門就貴妃之死和貴妃錦襪等事為題材寫下五言詩——《馬嵬行》,詩歌卻對貴妃之死提出了另一種引人注目的說法。
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驛。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
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無暉。
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
屬車塵已遠,里巷來窺覷。共愛宿妝妍,君王畫眉處。
履綦無復有,履組光未滅。不見岩畔人,空見凌波襪。
郵童愛蹤跡,私手解鞶結。傳看千萬眼,縷絕香不歇。
指環照骨明,首飾敵連城。將入咸陽市,猶得賈胡驚。
《長生殿.看襪》就是借用這些傳說寫成。劇中拾到「寶襪」的是一名酒家嫗。這才有戲。且看她怎生說﹕
但是遠近人家,聞得有錦襪的,都來舖中飲酒,兼求看襪。酒錢之外,另有看錢,生意十分熱鬧。〔笑介〕也算是老身交運了。
這是一般情。她深懂奇貨可居的道理。
然後是三名客人,身份各不相同,看法也各異,足以概括幾般情狀。
一名久未登場的小生,原來就是第十四齣〈偷曲〉中傍宮牆偷譜法曲的李諅。他苦於未能聽罷《霓裳羽衣曲》,到處追尋。他的心願不在這齣得以達成,倒能「親炙」到楊玉環的餘香,自是不會放過。他自己固然願意付錢看襪,也不吝多付而讓旁人細看,甚而願出高價將襪買下讓道姑帶回金陵觀中供養,可知他雖視此為「非人間之物」的奇珍,卻不圖私藏,可謂深情可愛。
另一特來求看的是一名道姑。她的感慨更多﹕
……只見線跡針痕,都砌就傷心怨。可惜了絕代佳人絕代冤,空留得千古芳蹤千古傳。
……傾國傾城,幻影成何用,莫對殘絲憶舊蹤,須信繁華逐曉風。
她希望帶到自己當觀主的金陵女貞觀中當仙真供養。但未能成事。道姑是修道之人,感慨人世繁華不外如是,自是理所當然。
說是「煮鶴焚琴」的,大概是名村老兒。他不過是路過的一介平民,他的激憤話可說普羅大眾的心聲﹕
唉,官人,看他則甚!我想天寶皇帝,只為寵愛了貴妃娘娘,朝歡暮樂,弄壞朝綱。致使干戈四起,生民塗炭。老漢殘年向盡,遭此亂離。今日見了這錦襪,好不痛恨也。
這就是了。你有你的可惜你的唏噓人去物在繁華夢,我但覺「萬民遭害」,「今日裡事去人亡,一物空留在。我驀睹香袎重痛哀,回想顛危還淚揩。」
一隻襪,你要留住我欲取去他覺看它則甚,閒閒的就有這幾番心事幾般情。其實還未說及一個「當事人」。
真不要少看這個「懂事」的賣酒老嫗。這把持這隻襪,故事自是未完。且留待「分析」唐明皇之情時再結這段襪緣,看看是否此「襪」最相思。(按﹕粵語「襪」「物」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