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1版1刷)不是新書,沒看過評介,都知道談論過的人已不少;似乎都是一面倒的讚譽。我忍不住也開始看,感覺很不一樣。
原來是一本「深入討論如何認識生命的真義,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見百度百科)的書,實在好。尤其作者在〈修訂版序〉提到不少人曾因此書獲益,「可以減緩我們在現代世界的痛苦」,可能也如扉頁所願,「能成為生者、瀕臨死亡者與亡者的解脫指南」。
我只讀了三章,內容無疑是豐富引人的。開示固然有,故事也不少,是一本活(潑)而不是死(板)的書。我愛聽故事也愛說故事,故事往往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而且可以各有詮釋。就是因為這樣,我在一些故事中讀出好些疑問來。
死,作者說,仍是個世人的忌諱課題,無他,怕死和不知如何面對死亡而已。本書先叫人明白有生必有死,死是無可避免的事,誰也得接受。其中談到「無常」,談到「放下」。這都是佛教的中心思想,我算是不陌生。但老實說,書中講述的一些情況,要我做,有時實在為難。就拿一個故事來說。
一個少婦,「她的第一個兒子在一歲左右就夭折了,她傷心欲絕,抱著小屍體在街上奔走,碰到人就問是否有藥可以讓自己的兒子復活。有些人不理會她,有些人嘲笑她,有些人認為她發瘋了。最後她碰到一位智者,智者告訴她,世上只有佛陀能夠為她施行奇跡。」她找到佛陀。佛陀耐心聽過她的講述後,就輕聲說﹕「只有一種方法可以治療你的痛苦。你到城裡去,向任何一戶沒有死過親人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籽給我。」(頁34)
不用詳述過程。少婦「走遍全城去要芥菜籽,最後終於明白,佛陀的要求無法達到。」她只好把兒子安葬後回到佛陀那裡。當然,佛陀給了她開示,她也一生追隨佛陀。「據說,她在臨終前獲得證悟。」(頁34—5)
整個故事,無論過程和所「開示」的道理,換一個方式來演繹,可說跟基督教沒有多大分別。我想到的倒不是這是哪個宗教的「教訓」,而在如何硬得起心腸或說狠得下心向那正在傷心欲絕的少婦提出如此令人難堪的要求。
我當然深明人必一死只差早或遲這個事實或道理,但要我在這種情況下向人提出來,老實說,我做不到。
預先看到這些事實明白這種道理,「打個底」,事到臨頭就不會傷心忙亂了。或許是罷。我的經驗是,事前或可大言炎炎認為可以做到;事後經過「冷靜期」,也或可達成,但「針正拮到肉」之時,要覺得不痛不傷不悲而泰然處之,怎說,我都覺得難難難。
都說這本書不宜快讀,而且該一讀再讀。但凡一套方法,總須學習過程,更要有始有終,這才談得上好壞成敗。只讀了三章,即有好些疑問,但我會耐心讀下去,細思默想,希望最後會抹除那些疑慮,得到更好的啟示。
死亡,誰也要面對,果有良方對治,為己為人,知道總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