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漢字詳解字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1版1刷)的〈前言〉引用了郭沫若一句話﹕「識字乃一切探求之第一步。」儘管我們有多不齒郭沫若這個人,但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這部字典在〈凡例〉中也提到﹕「四、釋義行文一般用簡化字。容易引起歧義的仍用繁體字。」所以,要消滅繁體字,是不切實際的事;恐怕繁體字會被消滅,也是不必要的擔憂。
張大春有一本《認得幾個字》,我在這裡也提過,是本很有趣的書,其實閒來讀一下,也很有益。
《常用漢字詳解字典》到底是字典,自然沒有張大春那本書有趣,但也不是太悶的字書。不知可還有再版。
選了一個簡單的「花」字,文雖短,內容可豐富。其中提到兩個寫法其實不同的「華」字,一作榮華、光華、華夏的「華」字。另一作「草木華也」解,這該是我們慣稱「古通花字」的由來吧。
這部字典沒有提到「華山」的「華」字。現在通用「華山」的「華」,在《說文解字》中屬「山」部首,寫作崋」,讀音也不一樣。粵音讀作「話」。對,「話山」,固然不會讀作「花山」,也不讀作富貴榮華的「華山」。「話山」,大概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讀音。
按《常用漢字詳解字典》的說法,粗略而言,今天通行的「華,古通花」、「崋山」寫作「華山」,可能是隸變造成的「美麗的誤會」。
偶然翻翻這些書,滋潤一下,也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