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圭陽這篇〈「你懂的」〉,你真的懂了,大概對中國國情有「略知一二」的程度了。自問也只敢說略懂。所以我只大致談我懂的語文問題。
全文無妨細味。但瀏覽之後,大可看看這句﹕「故然有暗示你早已知道真相」,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真相」,自是包括作者和這版的編輯。
問題出在「故然」一詞。無論查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或《現代漢語詞典》,都找不到這詞;有的只是「固然」。不如先說這句該用「固然」而不是「故然」,也即該寫成「固然有暗示你早已知道真相」。「故然」不是「故此」;「故此」有「因此、所以」之意,按文意這句不宜用此意。
為什麼該用「固然」呢,看《國語辭典》的三個解釋,未必知其然,但細味所舉例句,還是可以「體會」出來的。為免「先入為主」會造成混淆,《國語辭典》解釋我會放在文末,這裡先列《現代漢語詞典》解釋,選用漢英雙語,或可藉英文解釋來「觸類旁通」。「表示承認某個事實」,就是重點。
百度百科有「故然」條,兩個解釋有「因此」和「本然」「必然」之意,似乎可以套進張圭陽那句中,但細看例句,其實與「固然」的用法有異。「覺得會這樣」和「必然是這樣」,或可作為分別「固然」與「故然」的關鍵處。說來,也曾有人就此在《語文天地》以〈「固然」和「故然」〉為文探討過,大可參考。
用字用詞,真的不易;有心玩味,自是樂趣無窮。
x x x x
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固然」條﹕
(1) 本來就如此。《楚辭》屈原〈離騷〉:「鷙鳥而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2) 雖然。《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你們固然不敢抱怨,未免想著我只顧疼這些小孫子孫女兒們。」《文明小史》第三十八回:「外國人呢,固然得罪不得,實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該據理力爭。」
(3) 本有的形態。《莊子.養生主》:「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