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字典.字典迷

我說的「字典」,其實包括「辭典」或曰「詞典」,大概就是英文的 dictionary。

為了方便解說,還是將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定義抄下來﹕

【字典】以字為單位,按一定體例編次,並解釋文字音義形體,以備查檢的工具書。如康熙字典、韋氏大字典

【辭典】一種工具書。依據詞彙體系及一定的編輯體例蒐集詞、詞組、短語等資料,並加以解釋,以備查索、參考的工具書。可分普通及專業兩種,前者如「國語辭典」,後者如「電腦辭典」。亦作「詞典」。

家中現有的字典,少說也超過一百種。當然,包括中英文的,而且不計同名同種不同版次的字典,還有不怕見笑的「英語會話詞典」。

字典無疑是工具書,可供查索、參考,說得上是良伴,能得「啞老師」美名,毫不過譽。

字典,一般而言,是「集體」工作,敢以個人「編著」為名,可謂「藝高人膽大」。此中的「藝」,當然少不得學識。英文字典,自有有個人始,發展下來,已成「集體經營」;這個我所知不多,也就不多說。中文字典「名著」可數《說文》,也是「個人創作」,影響之深,也不用多說。

個人也好,集體也好,世上大概沒有沒錯的字典,只能盡量相信可以「面世」而能「歷久不衰」的字典。以這種「態度」去看去選字典,可能獲益更多。可集思廣益,當然最好,能一版再版,「廣受歡迎」,相信也是揀選的條件。

生有涯,學無涯。有時不能不依靠字典。一錘未必能定音,但眾錘都用同音,總不能說是錯。你既然「認可」了眾多字典的「所有」說法,就不能說某個說法不合己意就一句話說「字典並不可信」。

我是字典迷,也迷字典,認為字典某些地方有錯,或會據「理」「指正」,但不會遽然說此字典不可信不可用。還有一點不能不說,就是字典並非「大」就是好就是(完)美。字詞的「通用」往往不受「大」字典的「無限」釋義限制,也就是說,有些字義已不再通用,但「大」字典仍收錄,查找起來,「食古不化」,或會是障礙,不可不察。

說《辭淵》,說辭典

最初想到的題目是〈從《辭淵》說起〉。這樣的題目,就像〈我的志願〉,夠「永恆」,說不上不好,我只是不喜歡而已。

我很少提這本辭典,原因是「深藏」了不知多日子,最近才像出土文物般重現眼前。沒誇張,真有點恍如隔世的感覺。

我也不知如何「弄」回來的。很舊了。但非因我而舊;我更不知自己是第幾手擁有者。是人棄我取,還是在舊書店撿到的呢?翻開版權頁,初版於1948年4月,54年7月11版,55年增訂版,63年2月再版,1967年8月新訂版,我這本名為「新版本」。

連註冊號也有的。香港不是唯一,還有馬來亞、新加坡、沙[月勞]越、北婆羅洲。嘩,來頭不可謂不大。我也沒有多大留意,現今香港的書店是否還有出售這本辭典;有的話,是更新的版本,抑或只是重印本。

我現在最常用的辭典,不論中文,還是漢英、英漢、法漢,等等,大都是大陸出版的。編製辭典,是很不簡單的事,尤其早年的排版和印刷技術,雖加減更改一二字,也不輕易。中文的生僻字,考學識,也要命。不少都是雕刻品,一個是一個,鉛刻,字小,可能比以前的木雕更難。這已是較簡單易見的硬件和技術問題。還有編纂者的修為,更不是說有就有說要就要。

《辭淵》在那個年代,無疑是偉大的「工程」。而今日大陸在出版事業上,做得最好的,當可說是字典詞書的編修。當然,這無疑是有「教育」意義的。推廣和普及教育自是原因之一,統一和改造意識形態似乎更是重點。試看看幾本大型和通行的詞典,每次修訂,除了跟上客觀的大時代改變,更是與國內政治形勢緊密相關。研究中國近當代歷史,參考資料是少不得詞典這一項的。

反觀舊版的《辭海》,以及這本《辭淵》,內容幾乎可以幾十年不修訂,使用時也大致無礙,不說地位,單是「耐久性」,幾乎可跟《康熙字典》等並列。

還有,《辭淵》有二十多個附錄,不單文科,也有理科的常用資料,以一個中學生來說,一本在手,大致可當小百科全書使用了。

既然說起這本辭典,不妨拿一個字來再跟陳雲抬槓。前些時來勢洶洶的颱風「鮎魚」,單是讀音就考起很多人。讀音嘛,當然又有人想到何文匯。不過,這次他倒沒有新聞,卻是陳雲又來那套「盲從大陸」的說法。說這個字該用「鯰」字,不宜盲從大陸簡體字。

試看一下這本《辭淵》,早在1948年,已將「」【魚占】字編進辭典內。1948年,莫說推行簡單字,就是中共,仍未建國,難道《辭淵》早著先機,打著「國語」之名,早已知道稍後建國的中共會有什麼「作為」?

我也不敢說這是不是「盛名之累」。梁文道已是這樣,他又來成雙。他們都是難得的人才,有時太「輕率」,未免可惜。

回看一些「老」東西,例如《辭淵》之類,還是可以看到很紮實的東西和態度,似乎是日見消失了。浮誇,難道已是這個世代的流行產物?!

辭典中的小趣味

以前同事愛找我問字,得到答案後,不時會戲稱我為「人肉字典」,我總愛回上一句﹕是人肉查字典才對。

我的記憶力差,腦記憶體容量又小,很怕用錯字搞錯資料,所以常常查字典辭書之類工具書。別人問我,我也不是每次都能即時答得出的,於是往往看到不耐煩的表情。

字典辭書用得多了,每有一些趣味的小發現,就足以調劑一下查這類工書時的枯燥乏味感覺。

不如先抄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有關「辭典」的解釋﹕

一種工具書。依據詞彙體系及一定的編輯體例蒐集詞、詞組、短語等資料,並加以解釋,以備查索、參考的工具書。可分普通及專業兩種,前者如「國語辭典」,後者如「電腦辭典」。亦作「詞典」。

再看「詞典」條的解釋﹕「一種工具書。見『辭典』條。」

翻開《現代漢語詞典》的「辭典」條,解釋是﹕「同『詞典』。」「詞典」條的解釋則是﹕「收集詞匯加以解釋供人檢查參考的工具書。也作辭典。」

稍有留意的話,大陸出版的辭典,大都以什麼什麼「詞典」為名,似乎唯一例外的是那套大型綜合詞典《辭海》,這可能因為這套辭典是依據1936年由中華書局初版的《辭海》修訂而來,也就沿用了舊名,沒有改成《詞海》。另有一套《辭源》,也沒有用《詞源》一名。至於台灣出版的,則多用「辭典」而少用(沒有用?)「詞典」。這個小小觀察,不知與事實是否有很大距離。香港嘛,簡單地說,是百花紛呈。

另有一個有趣之處,是非常通行的《現代漢語詞典》編排詞條的體例很有點怪。例如之前提過的「谷」字,在詞典內分成兩個條目,各有不同的解釋,一個是山谷的「谷」,另一個是穀物的「谷」。我說有趣的是,與「山谷」相關的詞組,竟都放在「谷物」的「谷」字條之下,每個詞查起來,各自獨立解釋,當然不會弄錯,但如此放在一起,似有草率之嫌。

不妨再舉一例。「辭」字也有兩個條目,均用括號附了正體(繁體)字。【辭1】的解釋有四﹕

(1) 優美的語言;文辭﹕辭藻 / 修辭。

(2) 古典文學的一種體裁﹕楚辭 / 辭賦。

(3) 古體詩的一種﹕《木蘭辭》。︳注意>在很多合成詞裡,「辭」也作詞。

(4)  〔名〕姓。

【辭2】的解釋也有四﹕

(1) 告別﹕辭行 / 告辭 / 不辭而別。

(2) 〔動〕辭職﹕辭呈 / 辭去主任職務。

(3) 〔動〕辭退;解僱﹕他被經理辭了。

(4) 躲避;推托﹕推辭 / 不辭辛苦。

【辭1】之下一個也沒有詞,相關的詞如「辭典」、「辭令」、「辭章」等,都放在【辭2】之下。沒什麼,有點怪而已。反觀《辭海》,就沒有這種情況。

體例,有時也真是一種有趣的物事,沒研究過,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