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的得得

要不是在《漱玉詞選注》中看到這句說明那闋〈如夢令〉的話,也不會勾起我再次想談論「的」「得」其中一個用法的問題:

「綠肥紅瘦」把春末夏初的景色刻劃的很形象。

沒錯,就是「刻劃的」的「的」字,該用「得」。要說註釋者真的不懂這個用法,試看註中一句「風刮得很緊」,就知不是那回事。既有用對的,只能猜想用錯之處不過是一時失誤罷了。

這種該用「得」而錯用了「的」的情況,老實說,並不少見。我不再一一列舉例子了,有興趣的可以留意一下,應不難找到。

網上《萌典》的「得」字條,作為介詞就有說到這個用法:

用在動詞、形容詞後面,表示結果或性狀。

如:「跑得快」、「覺得很好」、「美得冒泡」。

由此可知,上引詞選「說明」中的「刻劃的」該改為「刻劃得」。當然,「他刻劃的形象很傳神」,其中的「的」字就切不可改為「得」字了。

下面無妨錄下中台出版的兩本辭典的說明,以供參考。先說《國語活用辭典》,其中的「參考」(4):「的」和「得」用法不同,「的」可以作語尾、詞尾、句末助詞,如:「好的」、「我的書」、「不可以的」,卻不能用「得」字。而「好得很」,「跑得快」,不能用「的」。

再看《現代漢語詞典》,可參考其中(2)和(3):(2)用在動詞和補語中間,表示可能:拿得動/辦得到/回得來/過得去。……(3)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面,連接表示結果或程度的補語:跑得喘不過氣來/寫得非常好/天氣熱得很。……

或許有人會說,粵語兩字讀音不同,「的」音滴;「得」音德,根本不會弄錯。話不能這樣說,因為有些用字,粵語就是因為同音,所以出錯,但國音或普通話就不會錯了。例如表示「形成、演變成」的「造成」一詞,就有不少人誤寫成「做成」。這是另一個話題,且打住。

得德是平還是仄

再說一次,我以前沒有學好音韻學,也難怪五音不全,常常走音。很多字的讀音都得靠字典來「指正」,《中華新字典》一直是我「良師」。不過,也不能盡信這本小字典,有些讀音每令人狐疑。試以「年」字為例。

以字音字,這本字典的標音舊版用〔連〕,明顯是 n / l 音不分。新版改正了。但以〔撚低平〕來注音,還是令我一頭煙;再查,「撚」則以〔念高上〕來標音,都難以捉摸。《商務新詞典》用反切注音〔尼言切〕,也不知算不算「技窮」。朗文《中文新詞典》標作〔挪然〕,大概也是反切音。原來這個字那麼難對付。幸好有了新的注音法。

平仄6平仄7平仄9平仄5平仄8

說起音韻,粵語的九聲也難人。老實說,我也沒十分把握。調得不好,讀書說話也會怪怪的;要作舊詩,更可能鬧笑話。

拿「得」這個字來說說。我一直以為是平聲字,但《中華新字典》卻標作入聲字。再試自行調一調九聲,又好像平入都對。於是查《商務新詞典》,相同。不服。查朗文《中文新詞典》,則標作平聲。再求助黃錫凌《粵音韻彙》電子版,果然沒錯是平聲啊。

平仄2平仄3平仄4平仄12

這就難了,一平一入,分別可大。論平仄,該將這字算作「平」還是「仄」聲呢。真要高明指教。

平仄1

留不住

收到一封相信仍在不斷遊走的電郵﹕

是所有老人家遲早的經歷……
一晚通宵唔捱得,
兩腳遠啲唔行得,
三粒藥丸唔少得,
四篤夜尿唔忍得,
五更醒唔訓得,
六種骨痛唔郁得,
七種凍品唔受得,
八卦小氣唔激得,
狗屎垃圾唔捨得,
十分鐘後唔記得!!!

也未必所有老人家都必然如此吧。「小氣唔激得」,就不分老幼。

欲附加點什麼。想想,還是算了。真要一二三地數下來,莫說這些,很多生活中的人事物,要變起來,何嘗不是留也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