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禮

那天跟一位直至大學都是使用簡化字或曰簡體字的人談起「礼」這個簡體字,她說字型有點單薄,不如繁體「禮」好看。我不反對,但沒有說出口的是,非不得已,相信沒有多少人愛寫並寫得清楚筆劃多多的「禮」字;可能包括所謂的保衛繁體字勇士。

暫不想在繁簡之爭再多言。問我,用筆手寫,我一直都不寫「礼」而愛寫「禮」;禮多,人不怪,不是嗎。不過,經人這麼一說,又忍不住查找一下這個筆劃多多的字,會不會又是「古作礼」呢?

真的有點嚇了一跳。「禮」寫法和解釋多多,也不相多說,但《漢語大字典》果然說,「礼同『禮』。《集韻.薺韻》:『禮,古作礼。』按:今為『禮』的簡化字。」

《漢語大字典》

再查「禮」字,沒說「礼」與「禮」的關係,倒提及一個與「礼」字形似的《說文.古文》寫法。但福建人民出版社《常用漢字詳解字典》直言「『礼』本『禮』字的古異體字。」根據是「『礼』字早已出現,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說文》古文即寫作……」其實不算所謂的應用出處。

《漢語大字典》

《常用漢字詳解字典》

勉強在《簡化字繁體字對照字典》找到出處:雖然也說「《集韻.薺韻》:『禮,古作礼。』」但補充了「敦煌寫本、《俗字譜》諸書習用礼字。」姑且相信,不再找這些古本書影了。

《簡化字繁體字對照字典》

咸.鹹

2017年3月15日《明報》

咸與鹹,本是不相關的兩個字。但簡化字以「咸」代「鹹」,似乎不少人就此不知有「鹹」,咸將「含鹽分或鹽味」東西冠以「咸」物。這已見慣不怪,倒是將鹹代咸則少見,難免「大驚」。

上面那篇《明報》專欄文章,引用了不少古文,按理作者不會不通古文,試圖以古文來唬人。可惜也不知是一時不小心,只一字之「差」,即露了底,顯出其古文功力之不足。也可能懶得打字,「胡亂」抄了網上一段看似不是簡化字的引文,以為萬無一失,只可惜就「衰」在「核實」這一步。下面是一些搜尋結果,略看即知我要說的是什麼:簡化字借「咸」代「鹹」,除了音同之外,可說是又一「失敗之作」。試看《簡化字繁體字對照字典》的解釋,就不難「感受」到如此簡化的「無奈」。這個不想再多說。

《簡化字繁體字對照字典》,頁220。

不如看看「咸」「鹹」二字之別,以後不要老是只知有「咸」,一味以為鹹魚、鹹鴨蛋就是咸魚、咸鴨蛋,尤其某些聲聲喊叫簡體字如何醜怎生陋的人,老只是咸得出汁而缺了重要的「鹵味」。

咸,除了是《易經》卦名之外,最常用的解釋是都、皆、全,以及普遍、普及;就是不知是「姓」之一似也無傷大雅。這字可以參考網上《萌典》的解釋。其實,簡單如翻一下《現代漢語詞典》,也可以略知一二。

不過,「咸」字並不簡單,可說盛載了不少文化和歷史,我們或許較熟悉清朝文宗的年號「咸豐」,但「咸池」、「咸和」、「咸丘」、「咸唐」等等,可能不知其中是否有一字是「鹹」。既然「鹹在茲焉」都有了,「鹹海」是世界聞名的海,焉知沒有「鹹池」呢。

原來代表鹹的實物「鹽」,也是歸入「鹵」字部,查一般字典詞書,「鹵」字部的字沒有多少,幾個而已;就是「鹼」字,一般都寫作「碱」。當然,翻開《漢語大字典》,「鹵」字部也不算少數字族而字丁單薄,總計還可能有五十之數。不過,那少見的四十多個字,除了文字專家或詞書編纂者,相信知有其字甚或懂其意者,世間大概沒有幾人。那些字,說是瀕臨滅亡,其實已多少不符事實。不過,要我「投票」,我還是毫不考慮會投「鹽味是鹹不是咸」一票。

《朗文中文新詞典》

《漢語大字典》「鹵」字部目錄

失敗啊失贁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敗1沒搞錯的話,倉頡輸入法該是中文輸入法的先鋒,澤及蒼生,真有所謂功德的話,這個功德實無可限量。

今時今日,中文輸入法可能不少於十種,說來其實有點無奈,但既可各取所需,倒也有點百花齊放的亮麗之感。網上辭典《萌典》形容倉頡輸入法是「相當有效率的中文輸入法」,按我的有限認識,確是如此。倉頡輸入法,初學真有點難,一個簡單的「資」字,就要打IOBUC五個字母,如何記得住呢。其實,只要學會「基本法」,再經操練,就無往而不利了。IOBUC就是「資」,NN就是「了」,真截了當,大致毋須再在一眾字列中揀選。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當然,也只能是大致而已。簡單如「己」如「已」,倒又有點複雜了。因為二字都是輸入SU,要己還是已,還得留神多花一點心思去選字了。這種情況不算多,整體仍可說是直截的。但也往往成了陷阱。隨便再舉幾個例子:「暉」和「暈」都是ABJJ;「顯」和「顥」則是AFMBC;「且」是BM,「肛」也是BM。不用怕,相對於其他輸入法,字字都要選字,倉頡輸入法真是少巫見大巫而已。而且,這種偶然出現的「選字」情況,有時會帶來「驚喜」。最近就有一「大」發現。

一直以來,輸入失敗二字,都是順利得沒想過有選字的情況出現;卻原來,輸入BCOK會出現兩個字,首選也即不用選的字是「敗」,原來還有從沒見過的次選--「贁」。真有這樣的字嗎。忍不住上網查找,原來真有其字。單的解釋是:敗古作贁。《說文解字注》說:贁,籒文敗從賏。

如此說來,固然是簡化字,其實敗又何嘗不是簡化了的字呢。究竟將上下重疊的兩個貝字省掉一個而簡化為一個貝字,是否破壞了中文原有結構之美和會意之實呢,追源「考古」起來,真會令很多人目定語塞。說起來,敗字其實與「貝」字義無關,所謂「貝」字旁,根本就是個鼎,之有毀壞之意,是因為以棍棒擊打寶貴的「鼎」而衍生。鼎而換成貝,其實多一個貝少一個貝也是無補或無損原意。

也所以,今時今日的好些所謂繁體或正體字,根本就經過多重變化或曰簡化,有些早已難以象形或會意來領會了。罵簡化字的罪名之一,其實也可以用來罵現已慣用常見的繁體字。「敗」就是其一。

莫說敗的古字原來是「贁」,台灣的台,可能有些香港人都一時不知「臺」的正確寫法了。今天和星馬等地所用的簡化中文字,事實不是近幾十年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手包辦「創造」出來的,我已指出過,早在清朝初年已有不少現在已通行的簡體字出現,不是某些無知者說的,只是這幾十年才有的。不信百度百科的說法,也大可查找一下維基百科,再不然找一本手抄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看看,不好再胡吹亂謅了。

我們可以或已或不知不覺接受「贁」簡化成「敗」,臺簡化為台,或許因為不會出現多大歧義,引起太大誤會。將蕭簡化為肖,那就很有問題,難以接受,就要罵,但「撥簡反正」,簡他為「萧」,還是可以吧。至於鍾和鐘,都簡他為「钟」,也有問題,但鍾簡化為「锺」,是否可以呢。

隨便一問,你能靠「」字「領會」出是「飛揚的細小灰土」嗎?「」又如何?

有一個不能不說的事實,我認識的人,不少曾幾何時都會寫簡體字,卻忽然說簡體字如何醜如何陋,但又邊罵邊自然流暢地將「簡」寫成「简」,「體」寫成「体」,連「盐」字也不知「正字」怎生結構了。我一直一筆一劃寫出來,倒成了怪人,真怪。

不好被無知者欺騙

2016年2月6日《明報》D5

2016年2月6日《明報》D5

香港人甚而台灣人一般慣稱的「簡體字」,大陸則有「官方」定名,即「簡化字」。我慣用簡體字之稱,但有時在討論或引用資料時,也會採用簡化字一詞。大致上我看簡體字書都沒多大問題,但寫嘛,既因一直不愛寫,自然少寫,所以很多字的簡體或簡化寫法,一時都寫不出來。 至於執筆手寫為文,幾乎都取繁捨簡,總覺更得心應手。哈哈,再長氣一點,有人不愛用「繁體字」之稱,認為「正體字」才是正名,這個我不反對,但也不贊成或認同必須採用。

很多年前已有人以「繁簡由之」為書名,將「問題」簡化了,似乎再沒有引起更大更多爭議。不過,近年有所謂「反大陸化」或「抗紅」的強烈思想行動,反對簡體字甚而將簡化字定為「殘體字」,火火熱熱一番後,以為火頭已漸微弱,卻因教育局最近「忽然」推出文件,就小一至中六的中文科課程要學習簡化字資詢公眾,烽煙又再起。本來,問題可以很簡單,但又來了一個「老問題」,就是意見四起,有些更自說自話,意見未必不好或錯,但論據或資料卻每多錯誤,有些更跡近無知卻充有料更扮專家,不單「教壞」細路,也誤導別人,尤其一些懶人,愛吃「懶人包」,中毒日深,每易將毒素廣傳擴散,害人害己。

不妨先拿一篇專欄文章〈為何要學簡體字〉「開刀」,簡釋其中一二無知之處和錯誤資料,以稍正視聽。作者陳惜之這幾年有點火紅,猜想影響力會較大,不點出,當會更害人不淺。

先不說作者既然懂寫也不時「使用」簡體字,卻反對現今的小中學生學習簡體字,認為學生都會「捨難取易」,只學簡體字,不再懂繁體字,卻忘了自己也抄了資詢文件提到的那句:」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或者說,作者也跟我一樣,是自行學會簡體字的,只是反對在學校「強行」學習「只有幾十年歷史」的簡體字而已,更相信當局的目的,「推動簡體字和普通話教中文,不只是表面的理由,掌管語言就是掌管權力,語言從來是政治的手段。」是耶非耶,問問已多年被積極推行國(語)教中(文)的台灣人,就知道此中的道理有多「非必然」。 不過,我不打算在這方面爭議,只說此文作者的其他混亂和無知之處。

作者竟有此一問:「『簡化字』又是什麼」,真不是一名「資深」記者作者和現任大學新聞系講師所該提出的疑問;連上谷哥或百度一下都不想或不去做,又如何教導學生,或讓人對她的言論有信心呢。不說百度百科的「簡化字」條,單是維基百科的「簡化字」,劈頭即說「簡化字,民間俗稱簡體字」。陳惜之以自己的無知意圖將教育局一軍,卻先出了醜。再下來,簡體字是否只有幾十年歷史,維基也說了:「其簡化字形很多來自草書楷化或文獻中筆畫簡單的俗字、異體字、古字、假借字,也有當代人的創造。」其實,早在中共建國之前,也即「1935年(民國24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採用了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2400餘字)中的324個,附說明:1)簡體字為筆畫省簡之字,易認易寫,別於正體字而言,得以代繁寫之正體字;2)本表所列之簡體字,包括俗字、古字、草書等體,俗字如『体、宝、岩、蚕』等,古字如『气、无、処、广』等,草書如『时、实、为、会』等,皆為已有而通俗習用者。」

陳惜之或其他有興趣興者,可以瀏覽一下手抄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裡面多的是簡體字,這本二百多年前流傳至今而成研究紅學的著名手抄本,似乎沒有人認為它破壞了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精粹。

再提一篇網絡文章〈采(採)花的賊沒有手,一棒打去犬成(龍)〉,只就一個「采」字,即知作者連最簡單的中文字知識也不識,再講什麼文字學小學之類,可說費浪時間,但錯誤又不能不指出。網上《萌典》都說「」「」有些詞義相同即互通。上文作者Rosian可能從沒讀過《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原來二千多年前的人可以沒有手而「采」荇菜,莫非不用手而用口?非也。「小學雞」都知道,「采」字,木之上,就是抓東西之手。這不過是很普通的「小學」常識而已,還有的,不多說了。

不如再說兩個「龠」字部的字。一是「龢」字,「飲龢食德」和「翁同龢」的「龢」字;另一是「龡」字。

說「龢」與「龡」是「和」與「吹」的古字,也無不可。龢之為龢,龡之龡,都可由「本字」解釋,雖然《說文》也將「吹」之為吹解釋了(出氣也。從欠從口。),但龡本來就與樂器即龠相關,解釋起來就順當得多。一字多義,於是由簡變繁,如采演變成採、彩、啋、睬等,不難理解,但龢與龡之變和與吹,有沒有破壞了中文造字的原意即將中國文化的精粹破壞了呢,大可細味一下。

繁簡1a繁簡1b繁簡2繁簡3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只用拼音的話

拼音曾幾何時,有好些人試圖將中文拼音化,也即有音再無中文字;單是想像一下,也夠嚇人。大量簡化中文字,已不時造成混亂和笑話,若只單憑讀音去辨識字義,誰敢說不會比大量使用簡化字更不堪。所謂自毀,莫此為甚。

《咬文嚼字》2010年4月號的的「卷首幽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試想想,這間酒店若只用拼音字而無哪怕是簡化字,莫說老外,就是沒怎麼學過漢語拼音的香港人,既見英文Hotel,又怎會聯想到 Hang You 會是「航友」呢。

類似的例子,相信不少,看著沒先被嚇死,或許才能笑一個。

兩個不該犯的錯

錯1錯4題目用得有點「絕」,考慮了一天,也只是考慮要不要將看法寫出來,而不是好不好用這樣的題目。報紙犯錯,幾乎無日無之,根本無可避免,只在於是大錯還是小錯而已。

同日《明報》的同一版面有兩個錯處。一個明顯先錯在作者,編輯沒察覺改正;另一錯也很明顯,錯卻不在作者,而是編輯的疏忽。兩個錯,我看來都不該犯。

劉克襄「綽號鳥人。詩人、自然觀察作家。……近著有《四分之三的香港》」,台灣人而寫了不少有關香港郊野的「實地考察」散文,讀過的都知道,文章既有資料而不純粹是資料,更有觀察探查和個人感想,讀來趣味盎然。這篇寫南丫鳥的雞屎藤茶果,既有我熟悉的東西,更寫了我雖云知道其實所知猶如不知的東西,如雞屎藤的形貌及如何配合製成「聞名」的茶果。這個且放下不多說,要說的是一個地名,文中凡兩見,就是「鬍鬚城」,正確名稱應是「蘆鬚城」。

我說這個錯該是作者所犯的,自然是猜想;若是編輯改錯了,更該打。作者不是香港人,不熟知香港事,一般而言很合情合理,但這位作者不同,因為他是不一樣的作者,他走過不少地方就算香港人也很多不單沒去過甚而聽都未聽說過。他不是輕輕的來,不知地名和特色,只說美呀美呀就匆匆的去了;而是,如上所說,山形地貌風水人情種的吃的,都探問過,更大都考究過甚而比較過。既然如此,「蘆鬚城」算是南丫島出名的地方,他不問也可以在當地看到地圖。我猜想他問了,可能不懂粵語或土話,將「蘆鬚」誤聽為「鬍鬚」,況且,以「鬍鬚」為名,該比「蘆鬚」合理。維基百科有蘆鬚城沙灘條目,提到「蘆鬚」即「蘆兜」,也就是此地名的來由。作者此錯,錯在疏忽甚或想當然。編輯未能看出,也倒無可厚非。

2015年4月19日《明報》

2015年4月19日《明報》

錯3至於另一錯,就更不應犯。這該是簡轉繁之錯,在這個版面,已不止一次出現,且是同一作者的文章,編輯稍為用心一點,相信都不會錯。

我每次講簡繁互換的問題時,都強調要特別小心,尤其多次提到若將「范徐」「羅范」之流變成「範徐」「羅範」,可是更大笑話了。沒想到這種笑話果然成為真人真事。

多不喜歡簡化字也好,簡化字已非無足輕重地存在多年,不想學只會落得在日常生活中吃虧,尤其吃文字飯的,更不可不懂不理。這個,我也不想多說了。

是范泉不是範泉,可以參看這裡

米芾書法

米芾1米芾3米芾4米芾是北宋著名書法家、畫家。但我只略知他的書法,而所謂知,也只限於看過他一些碑刻搨本之類的書法,說不上有什麼體會或研究;至於晝作,更毫無印象。

不敢談米芾的書法和畫作,因為不懂書法。忽然翻出他的搨帖,隨便看一些字,果然是書法家愛怎樣寫似乎都可以,要是由小學雞寫出來,可能會被判作寫錯字。今時今日,「筆」竟然簡化或「殘」寫成「笔」,一定給痛罵。明明是竹字頭的「筆」,卻寫成草頭,真是「教壞學生」。至於「書札」

其實這就書法家的專利。如「染」字,那個水旁木上的「九」字,有些書法家都愛多加一點而成「丸」字。看書法時,千萬不要以為書法家寫錯字而「見笑」。米芾6

「荒言」二字不是米芾專為我而寫的;兩個字的字體都不同,是我「小集」而來,放大縮小再拼貼一米芾5下成就的。真是很無聊吧。

又是簡繁問題

簡又是《明報》的文字問題,尤其是集「人文.關懷.視野」於「一身」的世紀版;更是一再出現的簡轉繁互換問題。

我特別圈出兩個字。一個是「複」,一個是「裏」。

《複劉舞心女士書》,如此「題目」,該是最多懶人用的「覆信」作文題。不是我說得「絕」,「复信」「复……書」,稍有點語文知識,都不可能寫成「複信」「複……書」。百度一下,「」已「撥簡反正」,不再以「复」在網絡「現身」,簡言之,「覆」就是「覆」。可能「笑話」鬧得實在太多了。沒想到,這種笑話在《明報》尤其「世紀版」這種「文化」版仍在「鬧」。

《比勒裏斯》,我「懷疑」該是「比勒里斯」。譯音,當然可以不用管「字義」,但「譯音」一般用「里」不用「裏」,但電腦軟件由簡轉繁,「里」變「裏」似乎順理成章,但「原文」到底是哪個「字」,按「常理」該不會用「裏」;你說呢。

不管你愛將簡體字或簡化字稱為「殘體字」,但這種字體一天在世上存在即存世,有人要用,你又不得不看而又不得不將之「轉換」為繁體字或正體字時,就不能不「小心」,即不可掉以輕心,「不知所云」如這次的「复」「覆」「複」例子,或只是笑話而已,搞出訴訟甚而人命事件,那才是重點。

小心啊!

翻字典這種「遊戲」

有人將字典稱為「啞老師」;真是確切不過的恭維話。「啞」,除了不會罵人,更會忍,天生「啞忍」的能耐,非比尋常,是真老師所難以做到的「境界」。所以,我愛翻字典,對之不厭翻之不倦查之甚勤,有時甚至將查字典當成遊戲,總會樂在其中。

這次找俗稱「撐艇仔」辶「辵部」的字,「發現」好些簡化字其實「古已有之」,不過,要說是「復古」,倒又不全對,因為那些「古」字,其實不單另有讀音,釋義更是我「聞所未聞」,要借「復古」來做「擋箭牌」,未必完全管用。試以「达」和「「还」為例,大可說明一二。

試看《簡化字繁體字對照字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的說明,再看看《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較詳細的溯古詮釋,就知道個中微妙處。也就是我認為有趣而像遊戲之處。

,音dá 時,古代固然與達相通;但「达」古代也音 tí 時,卻有「滑」和「足滑」之意;音 tà 則又與「亻逹」同,解作「逃」。

,不管音還鄉的 huán,還是還有的 hái,今天都作「還」的簡化字;古代則有 音,解釋嘛,似乎未見記載。總之非 huán 非 hái 就是了。

有趣有趣。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簡化字繁體字對照字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頁54)

(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頁3815)

字典4字典4a《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頁3816)

(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頁3816)

(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頁3816)

(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頁3818)

(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頁3821)

(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頁3818)

生生發發不生髮

《簡化字繁體字對照字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簡化字繁體字對照字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3388」這組數字備受不少中國人歡迎,香港粵人尤其喜歡,取其「生生發發」之意。

生生,固然有世世和孳息不絕之意,生生世世嘛;其實也與「生龍活虎」「生生猛猛」相關,該不難理解。至於「發發」,當然就是發財發達了,更是發完又發,永不停息。怎會不發過豬頭。

又岔開一筆,原來還有標準漢語「生生化化」一詞,據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此語出自《西遊記》第三回:「生生化化,孕女成男,此自然之數,不能易也。」意為孳生不絕,變化不斷。我讀過《西遊記》,對此語但覺陌生;不查字典,實以為「素未謀面」。

「生生化化」,今時今日已不可簡稱為「生化」,否則誤會可大了。同樣,「生生發發」也不能簡化為「生發」。又據《國語辭典》,「生發」也者,「孳生、興起」也。典出《喻世明言》卷十八〈楊八老越國奇逢〉:「倭寇生發,沿海搶劫,各州縣地方,須用心巡警,以防衝犯。」《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賣來的銀子,又不會生發,只得放在家裡秤著用。」這個二字詞,我同樣陌生。

試以「生發」百度一下,都變成了「生发」。百度百科「生发」條即有如下引言﹕

脱发首先要分清类型,一般脱发可分成两种基本类型,由于毛囊受损造成的永久性脱发,和由于毛囊短时间受 损造成的暂时性脱发。永久性脱发即常见的男性秃顶。在某些欧洲国家,男性的秃顶率高达40%。

用MS WORD 轉換為繁體字,結果如下﹕

脫髮首先要分清類型,一般脫髮可分成兩種基本類型,由於毛囊受損造成的永久性脫髮,和由於毛囊短時間受損造成的暫時性脫髮。永久性脫髮即常見的男性禿頂。在某些歐洲國家,男性的禿頂率高達40%。

脫髮而非脫發,絲毫不差。不過,找一些其他例子,試行轉換,結果就有趣得多﹕試比較「發如獅鬃的小泉純一郎」和「發如微軟比爾.蓋茨」,不知哪個才「發」如豬頭或獅鬃呢。「發」「髮」就算普通話也同音不同調,竟然共用一個簡化字——发,看看百度百科在線新華字典此字(发)基本詞義之多,能不嚇呆而視作笑話。也難怪電腦軟件分不清,就是某些人腦也將脫髮再生的「生髮」誤為孳生、興起的「生發」。就當可能永無休止的笑話來看好了,或可逃過不實《商品說明條例》一關。

1. 她的皮肤和色似乎偏金黄色。Her skin and hair seemed fairer.

她的皮膚和色似乎偏金黃色。

2. 他把花儿插在我的间。He put a flower in my hair.

他把花兒插在我的間。

3. 粉丝们断言它甚至能生。It’ll even grow hair, fans claim.

粉絲們斷言它甚至能生

4. 那种色对于现实人类来说是不可能的。Therefore hair colour is not about being true to life.

那種色對於現實人類來說是不可能的。

5. 她有着苗条的身材和一头黑黑的长。She’s slender with long dark hair.

她有著苗條的身材和一頭黑黑的長

6. 自从2006年如狮鬃的小泉纯一郎下台后,野田佳彦已经是日本的第六任首相。Yoshihiko Noda has become the sixth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ince the lion-maned Junichiro Koizumi stepped down in 2006.

自從2006年如獅鬃的小泉純一郎下臺後,野田佳彥已經是日本的第六任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