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守成這樣,……

《咬文嚼字》,2013年4月號,頁4-27

《咬文嚼字》,2013年4月號,頁4-27

守城難,還是守成難?

百度百科有「守成」條,說是「保持前人創下的成就和業績」;還舉了曹禺《北京人》第三幕做例子:「現在我們家裡出了我這種不孝的子孫……敗壞了曾家的門庭,教出一群不明事理,不肯上進,不知孝道,連守成都做不到的兒女。」

老實說,有人將《北京人》中的「守成」錯寫成「守城」,可能比《咬文嚼字》所引之文出錯更合「情理」。當然,「錯在「別字」,也即形音相似而寫錯了。香港的報紙,這種「錯」還真不少,我也舉過一些例子。

不過,在網上看到一句令人絕倒的話,實可作為這兩個同音相似字的最佳「呼應」﹕「守城守成這樣,我笑屎了」。這句的「守城」該是「明正言順」把守城池吧,但「守成」呢,卻絕非「保持前人創下的成就和業績」之義的合成詞。讀中文,「研究」中文,甚而靠網上翻譯「神器」將中文翻譯成英文,粗心大意,看到「守成」就只知一成不變地「守成」,每易鬧出笑話,小心啊。

響.嚮.晌.响

2014年5月26日《明報》D1

2014年5月26日《明報》D1

有兩個字,經常有人弄錯,大概受簡化字「响」的影響,往往「響」、「嚮」不分。沒想到連「晌」也不能倖免。

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有響嚮辨析,簡單易明,抄錄如下﹕

與嚮二字音義本各不同,但因形近易混。如「應」誤為「嚮應」,「嚮往」誤為「往」。區別此二字關鍵在於「」字下作「音」,凡是與聲音有關的意義都作「」,如「音」、「影」等。「嚮」字下作「向」,所以有方向、導向的的意思,如「嚮往」、「嚮導」等。

至於誤(日字旁)為響,甚至將「以饗讀者」(即滿足讀者的需要)也變成「以響讀者」(還可參看〈饗.響〉),該是粵音同音錯別字之誤,既然有心用別致的字詞,就要好好記住了。

不寫一會兒或片刻,用「半晌」確是不錯的主意,雖然「半餉」也相通,但較少人採用。以下解釋也來自《國語辭典》,多看兩眼,以後就不會再錯了﹕

一會兒、片刻。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我這裡低著頭沉吟了半,他那裡不轉睛瞅了我一會。」《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劉官人打門,他那裡便聽見?敲了半,方纔知覺,答應一聲:『來了!』起身開了門。」亦作「半餉」。

捉捉錯別字

元旦時,我們全家一起到歷史博物館參觀「冰馬桶」。

師評:有這樣的東東嗎?我也要去!(兵馬俑)

x    x    x    x    x

早上起床整裡「遺容」後,我們到學校集合,搭車前往墾丁畢業旅行。

師評:不知道你家是哪一家殯儀館?老師一直都不知道。(儀容)

x    x    x    x    x

昨晚左眼皮跳個不停,當時就覺得那是「胸罩」,果然今天皮夾被扒走了。

師評:孩子,你已經這麼大了嗎?(凶兆)

x    x    x    x    x

報上說重金屬污染過的牡蠣,可「治」癌。

師評:一字之差,養蚵人家翻身矣!我是不是該趕快去養牡蠣?會賺到翻哦。(致癌)

x    x    x    x    x

昨晚我和同學到速食店吃晚餐,我們點了兩個漢堡、「雞塊一糞」。

師評:雞糞?好吃嗎?(雞塊一份)

x    x    x    x    x

星期天準備外出逛街時,匆忙之間不小心給「肛門」夾到,真倒楣。

師評:老師很好奇——誰的肛門這麼大?(鋼門)

x    x    x    x    x

逛完花市後,我花錢買下「賤男」,準備帶回家過年。

師評:發音正確一點,「劍蘭」會哭的… …

x    x    x    x    x

我的歷史老師長髮披肩,個子矮小,脾氣不好,有一點點「胸」。

師評:歷史老師要我轉告你﹕「等下上歷史課,皮給我繃緊一點。」(凶)

x    x    x    x    x

我認為自己是個品學兼「憂」的好學生。

師評:你是該憂了——不及格。(優)

錯字

在一個書痴網誌讀到如下一段話,難免有話要說﹕

《小學生文藝月刊》第十二期有「錯字逐個捉」一欄,其中一條例句:校譽日隆,每年冒名扣門的學生不計其數。答案是:每年「慕」名扣門……。但那「扣」字也錯了,該作「叩」門才是。

所謂「錯字」,真有點說來為難。

先說「冒名」,其實沒有錯。不是有「冒名行騙」、「冒名頂替」的說法嗎?「冒名扣門」有何不可。那個例句中,「冒名扣門」之「錯」,不是字寫錯了,最大的可能是用詞不合「常理」,或可說是用錯了同音別字而已;再說,此情此境,「慕」名就一定對嗎?恐怕未必。當然,這樣說多少有點「強詞奪理」,會有「教壞細路」之嫌。但討論一下,也無不可吧。

另外,網誌作者說,扣門該是叩門才對。這個肯定不是。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就有「扣門」和「叩門」條,「扣門」的解釋如下﹕

敲門。《淮南子.齊俗》:「扣門求水,莫弗與者,所饒足也。」《紅樓夢》第二十六回:「只見院門關著,黛玉便以手扣門。」亦作「叩門」。

百度百科也有「扣門」條,解釋和舉例與《國語辭典》大致相同,但說「現代寫作叩門」。本來這個可以較少爭議,奈何《現代漢語詞典》一直都只將敲門寫作「叩門」(見「叩」字條),而「將門扣上」卻絕不是敲門之意,更沒說「叩門」也可寫作「扣門」,或會予人非「叩門」不可之感。

「捉錯字」這種「玩意」,其實並不易玩,「設計」得不好,或會捉錯用神,將文字規限得太死板。

(以下資料採自王同億主編《現代漢語大詞典》頁757,也可參考。)

錯字

當錯字也可成為新聞

2012年7月6日《明報》A18

《明報》有一以記者名字(?)Emily 命名的版面,屬政壇耳語性質,常用粵語入文,頗多有趣軼事。尊子的時事漫畫也放在這版。

2012年7月6日的頭條﹕〈梁美芬新書錯漏多——亢奮變抗奮   坦蕩蕩成埋蕩蕩〉,已夠令人心都實埋,加上「回來(想)起來,也許由於我們成為對方性的弱點的補足,所以才可以走在一起」,Emily 說「令人想入非非,究竟本書校對出了什麼事?」好個「想入非非」,才真令人「亢奮」。

2012年7月6日《明報》A18

這篇「報道」(?)是這樣開始的﹕「呢排常見有人寫錯字或搞錯內容,Emily 同事前晚就搞錯《Amazing Grace》呢首歌名」,究竟錯成點,同日同版的「更正與澄清」就提到,真是錯得有點,唉,我也不知該如何說。究竟呢版校對或編輯出了什麼事?

《明報》出現的錯別字其實不算少,每天點出來,真可以成為「新聞」。古德明寫過,我也寫過。這篇不再舉例了。

在網上搜尋一下,才知昨天是此書的發布會,同樣用「錯別字」為新聞焦點的就有《蘋果日報》和《東方日報》。說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年輕人,別的不說,單是如此「觸目驚心」的錯別字,不無「教壞細路」之嫌。本來想知道是什麼出版社的「傑作」,似乎沒有任何報章提到,是「畀面」還是不屑(非「肖」或「俏」)提?

瞅偢倸採采,誰偢倸

要不是在《長生殿》第六十一齣〈見月〉讀到唐明皇感嘆「一個愁人有誰偢倸」,也不知道有這個寫法。

都慣了寫作「瞅睬」,原來還可以是偢更可以是采和採。試抄下網上《漢典》「偢采」條的註釋﹕

亦作“ 偢睬 ”。亦作“ 偢採 ”。 理睬。 宋张镃 《眼儿媚.初秋》词:“起来没箇人偢采,枕上越思量。” 金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骋无赖,傍人劝他又谁偢倸!” 明高明 《琵琶记.路途劳顿》:“回首孤坟,空教奴望孤影。天那!他那里,谁偢倸?俺这里,谁投奔?” 明王穉登 《仙吕.题情》曲:“吞声寧耐,欲説谁偢採!” 清孔尚任 《桃花扇.闲话》:“丢在路旁,竟没人偢睬。”

配搭真多,說是同音字各自隨意選用也無不可。我不敢轉換成繁體字,恐怕有些字根本就是當時的正體字。如果不是出自古典名著,大概會被當作錯別字看待。

所作所為

時報文化出版的《1Q84》 Book3(2010年9月初版1刷),第22章有一個四字詞「所做所為」,我看來很有點礙眼。

他在那裡的所做所為完全沒有辯解的餘地。(頁352)

百度百科固然只找到「作為」和「所作所為」,連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也只有「作為」和「所作所為」,都沒有「做為」或「所做所為」。

但百度一下,其條連結倒不乏「作為」還是「做為」之類問題。有答「作為」屬於「規範字形」者;也有這樣說的﹕

「作」、「做」在普通話中讀音已經混同了,但是在許多方言中讀音並不相同,如果您的方言中能夠區分兩者讀音,不妨也可以當做一個辨别的依據。

粵語中這兩個的讀音就有很大分別了,所以我輕易就看出,這四字詞不應寫作「所做所為」。不妨拿這個來再做例子,要分清字詞的正誤,靠讀音也不是普通話「最優」的。

我倒是奇怪,賴明珠和這本書的責任編輯何以分不清這兩字的差別呢。這跟翻譯完全無關,也該是因讀音而引起的錯別字例子吧。

錯別字

2010年10月28日《明報》中國版(A21)的「中國犀利Gag」有一段〈錯別字〉,很有趣﹕

內地官報刊出評論《我國公民享有言論出版自由是不爭的事實》。讀者回覆﹕太不專業,這麼明顯的錯別字都沒看出來,不是「享有」,是「想有」。

真難為這位讀者心水清啊。

我抄是抄了,又恐怕有人看不懂,只好加一個小註﹕「享有」普通話讀作xiǎng yǒu;「想有」呢,都一樣。

白字

話說,

一日,芸問曰﹕「各種古文,宗何為是?」余曰﹕「《國策》、《南華》取其……」

這是《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中的一個生活片斷。

夫妻二人,真是樂趣無窮,單是談詩論文屬對,月下談心喝酒,日子就過得夠寫意了。

這次閒話中,直談至李白杜甫。沈三白就取笑起太太芸娘來。

余笑曰﹕「異哉!李太白是知己,白樂天是啟蒙師,余適字三白為卿婿;卿與『白』字何其有緣耶?」芸笑曰﹕「白字有緣,將來恐怕白字連篇耳。」(吳音呼別字為白字。)相與大笑。

寫白字是「古已有之」的事,至今未變,日後大概尤烈。

難得夫婦二人拿這個來作笑談,既有文化,也有意趣,怪不得文人如林語堂、俞平白等,都酷愛是書二人的浮生樂事悲情。

白字,說是吳語,粵語也愛這樣說;其實是古語,也早已名正言順成了現代漢語了。但一般都愛說是別字或錯別字。

讀這段趣事,忍不住要偷眼看看林語堂的英譯,主要想知道「白字」用英語可以怎樣說。不如將上面那段對話的英譯都抄下﹕

“This is very strange , " I laughed and said.  “So Li Po is your bosom friend, Po Chuyi is your first tutor and your husband’s literary name is San po.  It seems that your life is always bound up with Po‘s.

“It is all right, "  Yun smiled and replied,  “to have one’s life bound up with the Po‘s, only I am afraid I shall be writing Po characters all my life. "  ( For in Soochow we call misspelt words “po characters. " )  And we both laughed. (沈復著,林語堂譯﹕《浮生六記》,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2001年8月第3刷,頁23)

白字,「直譯」為"po characters",這叫用英語的人如何知道是什麼呢?百度百科說漢英詞典的解釋是﹕misused homophonous characters; wrongly written or mispronounced character,似乎都不及林語堂用" misspelt words" 那麼簡單傳神。

好文共賞﹕浮生六記

錯了就是錯了

張大春的部落格中,有一篇答網友問字典的,他答問時,兼談及一個成語「戛然而止」。這篇之後題為〈戛〉的文章收入簡體字版的《認得幾個字》中,台版顯然是沒有的。

書中的內容與部落格略有不同,開首多了這一句﹕

我相信「縱橫線」Super Band的威力強大,影響可觀,說不定就從這一首《亡命之徒》開始……

張在答問時提到這首歌,是因為李宗盛自作詞的一段裡出現了「曳然而止」的字樣。

那麼「曳然而止」是什麼意思呢?是「戛然而止」的誤寫——一個大別字。(書中刪去「一個大別字」。)

張大春說﹕

本來一個錯別字無損於「縱貫線」Super Band天團的成就與聲名,但是由此可見,一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地人云亦云似乎已經是絕大部分人用字遣詞的習慣;甚至連現當代的遊唱詩人——創作歌手 ——也不能自免了。(頁352)

他擔心的是﹕

不過,基於對文字長期演化趨勢的理解,我相信「縱貫線」Super Band的威力強大,影響可觀,說不定就從這一首《亡命之徒》開始,人們發現「曳然而止」比較好寫,也能夠表達一種「在蒙昧無知的狀態中模模糊糊消失」 的感覺,那麼這個「曳然而止」說不定就此完全取代了「戛然而止」,成為一個新鑄而流傳廣遠的四字成語。

我們都有「不知不覺、居然用字」的時候,查字典的行為不知何時會「曳然而止」。(頁354)

我跟張大春,當然沒法比擬,但我的憂心,老實說,並不比他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