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練乙錚也「十級而下」

看到這個題目〈特首民望拾級而下    本是黨的理性期望〉出自練乙錚之手,真有點觸目驚心之感。內文也無心細看了。

當然,可以說這篇文與語文無關,錯那麼一個字,對文章的主旨沒有影響;借這麼一點點錯處來找碴子,比吹毛求疵更沒意思。

我有見於一再有人將「逐級階」的「拾級」變成「而下」,寫過一篇〈抬頭望地〉。其實要找這個兩字或四字詞一點也不難。百度一下固然有「拾級」和「拾級而上」。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也有。解釋都一樣。

百度百科有一句寫得很乾脆﹕

「逐級登階」, 因此,「拾級」只能與「而上」組成短語,表示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向上登。

有點傷感。當寫作要求自己千錘百鍊的練乙錚也「十級而下」時,中文真的愈來愈不受重視了。

對「當練乙錚也「十級而下」」的一則回應

  1. 《禮記》〈曲禮〉有「拾級聚足,連步以上」兩句,鄭玄注云:「拾當為涉聲之誤也。級,等也。涉等聚足,謂前足躡一等,後足從之並。」涉等,看來不一定是由下一等往上一等去。此外,假如「拾級」的「拾」已有向上的意思,「拾級而上」中的「而上」便是多餘了。因此,雖然「拾級而上」是慣用詞語,我卻不敢像你那麼肯定「拾級而下」一定是錯的。

  2. W. Wong﹕

    我那麼肯定「拾級而下」一定是錯的,可以說我是字典派。我大略查找過約十本中港台出版的詞典,幾乎都將「拾級」解作或登階或從台階下一級級往上走,只有新版《辭海》的解釋似乎有點含糊﹕涉歷梯級。如﹕拾級登山。(「涉歷」一般解作「經歷」。)

    你所舉鄭玄的注,《辭源》(先解釋「拾級」為「逐級登階」)也有列舉,不過接著另加一注,不妨抄下來供參考﹕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三﹕「拾者猶言一一拾取,而鄭康成讀拾為涉,近乎穿鑿。」

    至於「拾級」與「而上」連用,「而上」可以說多餘(所以很多詞典都不收納這個四字詞),也可說是加強語氣,這種例子其實不少,你該比我清楚。

    或許有一天大部分字典辭書都將「拾級」的 解釋放寬為不規限於一定是向上之意,我也會接受「拾級而下」。不過,大概在我有生之年也看不到這種解釋了。

    ohce2﹕

    所謂一直通行,可能只是網上流通,很多人懶查字典,你錯我也錯。結果連練乙錚也這樣,我才嘆息。至於為什麼是錯,可以參看上面跟Wong sir 的討論。

  3. 我沒有懷疑「拾級」可以解作登階,我只是懷疑這詞語一定要這樣解。就算顏師古讀對,鄭康成錯,也不能肯定「拾」字有向上之意:拾取為何不可以是向下的?

  4. W. Wong﹕

    剛找了《禮記.曲禮上》有關這個詞語出處的整段文字,可以說都是「登階」的描述,或可參考﹕

    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後客復就西階。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上於東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

    • 這個我早看過了。這段的確大部份是講登階,但這不能證明「拾級」的「拾」有向上的意思;假如原文是「逐級聚足」而非「拾級聚足」,你會就因為這一段講登階而認為「逐級」的「逐」有向上之意嗎?

  5. W. Wong﹕

    「拾級」可以確定是出自 《禮記.曲禮》。你的假設只是假設,不宜混為一談因為我們現在談的是實際已有的。《現代漢語詞典》列「拾級」為古代漢語(列作【書】)。大大小小詞典幾乎都「一定」作「向上」解,除非將這種解釋推翻,否則我不會讓「拾級」向下。真捨不得不用「級」,我一向會將寫成「拾級而下」的用詞改成「逐級而下」。

  6. //你的假設只是假設,不宜混為一談因為我們現在談的是實際已有的。//

    – 我的假設是回應你引〈曲禮〉全段文字來支持「拾級」一定是向上,我的意思只是:引用全段不能證明甚麼。

    我試圖追本溯源,弄清楚「拾級」的「拾」字有沒有向上的意思,到目前為止,你提供的資料都不能說明「拾」一定是向上的。為甚麼「拾級」一定是向上而「逐級」卻可以向上或向下?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