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榮

白居易有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詩﹕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本是送別詩,卻讓兩句看似最不相關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成為千百年來最為人熟知的詩句。

野草的生命力果真厲害,刈之鏟之,固然可以再長;就是燃之燒之,一場雨甚或只是「春風」吹過,即可又生再長。真要除而淨之,大概只能連根拔起,即所謂「斬草除根」是也。

樹比草要雄壯高大,生命力卻難比擬。於是人比樹樹比人人樹每每成為不離不棄的對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草木榮枯似人事,綠陰寂寞漢陵秋」(唐溫庭筠〈題端正樹詩〉),等等,有草,卻始終不忘都將人與樹的緊密關係。

草似乎燒也燒不盡,樹則如人人似樹,會枯,枯了就是失去生機,再無生理。百度百科「榮枯」條有這樣一個引申故事,有說「枯也由它,榮也由它」,算是「得失隨緣」,我則有絲絲無奈之感。

雙樹枯榮

有一位禪師有三個弟子,有一天,師父問三人: 「門前有二棵樹,榮一棵,枯一棵,你們說是枯的好、還是榮的好?」大徒弟說:「榮的好。」二徒弟說:「枯的好。」三徒弟說:「枯也由它,榮也由它。」

佛陀說:「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說, 不著苦樂兩邊而行持中道,通過對世間萬物的正確認識,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這一切,得失隨緣。

在〈枯榮〉中有 6 則留言

  1. 白居易十六歲时能寫出如此意境幽遠的詩句,當真是現代人不敢想象的。
    關中一帶地理與別的地方是非常不一樣的,最有特色的是很多平坦廣袤的黃土臺原,一眼望去無邊無際,芳草萋萋相連到海。若非親身遊歷,難以想象其雄渾之氣。長安城東、南、北三面被臺原環繞,北面是咸陽原,南面是少陵原、樂遊原,東邊是霸陵原、白鹿原,這些山原個個都充滿了歷史故事,都是很多歷史重大事件的發生地。
    聯繫起詩句中的“古道”、“荒城”,我懷疑是咸陽原,因為秦直道從此原上穿過直抵河套地區,此外附近還有秦咸陽城和咸陽宮遺址。
    白居易寫此詩的時候,安史之亂才過去二十多年,如果聯繫起”野火烧不盡“,真是別有意蘊。世代興衰無常,轉眼繁華变塵埃,更添一枯一榮之嘆。白居易與杜牧、李商隱算是同時代的人,此詩與杜牧《將赴吳興登樂遊原》、李商隱《樂遊原》不無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末尾的“萋萋滿別情”,更有無可奈何之感。
    如今華夏文明已成過去,品味此詩,也似當年古人一般,心情寂寥、無可奈何。

  2. 白居易這句﹐後來被人二次創作﹕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這似乎又解釋了中國歷朝歷代為何每次權力鬥爭﹐勝出者都愛趕盡殺絕。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