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筒

尺牘即書信。《秋水軒尺牘》為清代三大尺牘經典之一,第七六篇〈託鄭莘田代友謀事〉,若收信人是你,讀著可能有如天書。代友謀事,竟要寫得如此委婉,舊時日子,如今看來,真是一點也不好過。

試將上海書店影印本《秋水軒尺牘.雪鴻軒尺牘》(1986)這封信的原文、釋義和語譯摘錄,以見這部被譽為「文辭簡潔雅麗,雍容有致,盡顯文言書信特質」的書信範文概略。

作者許葭村,維基百科百度百科都有簡介,同樣說是「生卒年不詳」,,又說「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他加入成为河北的幕僚,任職達四十多年」。但百度百科在「人物生平」一節中還說他「生活在道光、咸豐年間。名不經傳,事跡已難查考」。咸豐已是 1851年,如此推算,他很可能是百歲老人。

此信有一個現在看來毫不新鮮的名詞﹕郵筒。「釋義」說是「寄信之筒也」,似乎不太確當;「語譯」則作「信局」,也即郵局,看文意,似較確當。如此看來,咸豐年間,中國該有郵局矣。

且慢,查《辭源》,所謂「郵筒」,實為「古時封寄書函的竹筒。宋歐陽修《文忠集》十三〈送梅龍圖公儀知杭州〉﹕『郵筒不絕如飛翼,莫惜篇屢往還。』」至於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除了解作現在通行的「郵局在路旁設立供人投信的筒子」外,另一解釋則為﹕「信件、信函。宋洪邁《夷堅丁志》卷一《王浪仙》:『須臾,郵筒到,發封見書,果召赴闕。』」則郵筒該無疑為寄書信的竹筒(不就是信封?),非今天所說的投信的筒子,更不可能是郵局。

可見要讀懂或註釋古文,也非易事。

郵筒1郵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