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的部落格中,有一篇答網友問字典的,他答問時,兼談及一個成語「戛然而止」。這篇之後題為〈戛〉的文章收入簡體字版的《認得幾個字》中,台版顯然是沒有的。
書中的內容與部落格略有不同,開首多了這一句﹕
我相信「縱橫線」Super Band的威力強大,影響可觀,說不定就從這一首《亡命之徒》開始……
張在答問時提到這首歌,是因為李宗盛自作詞的一段裡出現了「曳然而止」的字樣。
那麼「曳然而止」是什麼意思呢?是「戛然而止」的誤寫——一個大別字。(書中刪去「一個大別字」。)
張大春說﹕
本來一個錯別字無損於「縱貫線」Super Band天團的成就與聲名,但是由此可見,一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地人云亦云似乎已經是絕大部分人用字遣詞的習慣;甚至連現當代的遊唱詩人——創作歌手 ——也不能自免了。(頁352)
他擔心的是﹕
不過,基於對文字長期演化趨勢的理解,我相信「縱貫線」Super Band的威力強大,影響可觀,說不定就從這一首《亡命之徒》開始,人們發現「曳然而止」比較好寫,也能夠表達一種「在蒙昧無知的狀態中模模糊糊消失」 的感覺,那麼這個「曳然而止」說不定就此完全取代了「戛然而止」,成為一個新鑄而流傳廣遠的四字成語。
我們都有「不知不覺、居然用字」的時候,查字典的行為不知何時會「曳然而止」。(頁354)
我跟張大春,當然沒法比擬,但我的憂心,老實說,並不比他輕。
看來你的憂心不可戛然而止也不可曳然而止,但古往今來,這種錯也不少了,放寬點看,有時錯有錯着,也不錯嘛!
karol:
錯而著當然好,能不錯更好。
看得開當然好,看不開也沒法。
你看張大春那本書,原來他比我更「看不開」。
從前的人拾級而上,後來愈來愈多人拾級而下,上又得,下又得,彈性得多,有何不可?
(前幾天,好像也看到林行止寫「拾級而下」了。)
karol:
「拾級」的意思是「由臺階逐步向上走。」怎可以向上走而走向下呢?錯了就是錯了。硬要說可以,我也沒法。你大可以說,有人用刀向你的肚插進了一刀,但見那人的肚穿了洞,流出大量的血,你卻是刀進去了,但什麼事也沒有。
總不成因為是林行止,寫錯了也可變成對的。
你果你說「他登上了世界最深的海」也可以接受,我多說也無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