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約四分之一的《城邦暴力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1版1刷),不能說沒有引人的故事,但節奏無疑是慢了點。相對金庸的武俠小說,這種「進度」未免令人難以接受。究其原因,是張大春有太多話要說,有點「講多過做」。
小說不脫中國傳統演義小說模式,卻更愛「賣弄」學問,旁枝很多,也即提到某人某事某物時,即岔開一筆,以一段甚而一章故事,道盡來龍去脈,讀時一不留神,會接不上故事的發展。要不是作者的文字功力相當,很易令人無心追看下去。老實說,故事對我反而不太重要,大概是我仍看得津津有味的原因。
小說中確有不少材料值得吸收,這個比金庸的作品尤有過之,張大春大概自覺比金庸更優為之所致。有些「材料」固然真實無誤,但不少在真真假假之間,信與不信,接受與否,讀者要不時受考驗,說有趣可以,說頭疼也是事實。當然,不乏明知是假,但「老作」得來,倒是頭頭是道,讀來增添不少趣味。試看一段拿「降龍十八掌」來調侃的「考證」,就夠讓人發噱﹕
周潯生性佻達,自幼即不安於業,一心只想比拳試腳,勉強在父兄的脅迫之下從描圖、寫物到臨摹繪本,學了幾載畫藝,然而始終不像是個能在匠作這一行裡謀生計的人物。長到十六七歲,周潯忽然因細故忤逆族親,被逐出家門,偏偏遇上了個丐幫裡的長老。那長老看他體魄非凡、骨骼健碩,傳他一套「穹窿掌」——所謂「穹窿」即是「空洞」之意——蓋行乞之人。衣衫襤褸,身上所著之物多不能蔽體,故名之曰「穹窿 」。這一套掌法為後世淺妄之人以訛傳訛,美稱之曰「降龍掌法」或「降龍十八掌」,實屬大謬。蓋「穹窿掌」根本與武術無關,它只是走投無路的乞丐如何借由一 隻手掌向人行乞,而另隻手掌則乘人不備,取其財貨。質言之,不過是行竊之術而已。(頁160)
「降龍十八掌」是金庸的「得意之作」,竟給說成「不過是行竊之術而已」,這個「玩笑」可謂大矣;難得的是,竟有人發出「情何以堪」之嘆。
經不起「考驗」,真不要輕易走進這暴力團中,否則不氣死也給弄得頭昏腦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