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寸為射不為矮

射.矮1射.矮1a《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頁506-7)

中文字有所謂象形和會意之說(可參看「六書」),不少字都能憑此知道字義。不過,靠捉形,很有可能會錯意。「射」和「矮」正好用來說明這種情況。

百度百科都有此二字字條,要不是有人留言認為二字理應互調,我也無意再去探究。不看猶可,「細看」下來,倒有點「發現」,不妨摘記下來,或有啟發作用。

百度百科「」字有頗詳細的釋義,但一些憑《說文》而「穿鑿」出來的詮釋不無含糊更可能有謬誤。眾多簡單釋義先不談,試抄「詳細字義」和「身寸為射不為矮」的部分文字﹕

根據隸定字形解釋。會意。字從身,從寸。「寸」意為「以手把握分寸」,引申為「丈量尺寸」、「提高打擊精度」。「身」指敵人的身體。「身」與「寸」聯合起來表示「準確發箭擊中選定的敵人身體部位」。本義:用弓發箭使中預定的身體部位。說明: 高精度的射擊可以實現不同的目的。如果需要抓一個舌頭,可以射擊他的腿部;如果對方對自己有當面的致命威脅,那麼可以選擇一箭封喉。用弓箭對一定距離外的 敵人的身體部位進行選擇射擊是有可能的,因為古代好的射手可以百步穿柳,那麼差勁的射手選擇射擊上下半身應該也不是難事。

「射」,會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發放。小篆把弓矢形訛變成「寸」字,誤。本義:用弓發箭使中遠處目標。

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從矢從身。射,篆文[身矢]從寸。寸,法度也。亦手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因此,身寸為射不為矮,射中的寸不是指長度而是指手。

《常用漢字詳解字典》

《常用漢字詳解字典》

《說文》固然是一本追溯字形字義的好字書,但也要參照其他資料,否則往往會「捉錯用神」。單就一個「射」字,即可知道此字書因為編著者許傎無緣得知每字的更古老來源,只好「老作」出一些或能自圓其說的釋義。百度百科這個條目有點像炒雜錦,以致互有抵觸的資料放在一起,卻無疏解註釋,有時難免令人摸不著頭腦。以下再抄一點《常用漢字詳解字典》(孫雲鶴編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頁260)的詮釋,或有助分辨此字的來龍去脈﹕無論甲骨文和金文,「射」都

像箭在弦上,金文並有一隻手在發射,非常形象。小篆把它寫成……,把弓矢形變為「身」字,使人領會不到它所表示的意義,寫錯了。《說文》﹕「射,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它根據小篆的字形來解釋,也不確當。……

至於「矮」字,百度百科的解釋頗中肯,可以參考,不另找補充資料了﹕

(形聲。從矢,從委,委亦聲。「矢」為古代標準長度單位,義為「測量長度、高低」;「委」意為「軟化」、「軟縮」。「矢」與「委」聯合起來表示「身高低於標準」。本義:身材短。)

解說:a.矮從矢從委。矢即箭,古代常用來比較長短。同為比較長短之意的矢部字有「短疑矮」等字;b.《說文》:「短,有所長短,以矢為正。從矢豆聲。」案:「以矢為正」意為「以矢長為標準」。

《漢語大字典》,頁

《漢語大字典》,頁2585

《漢語大字典》,頁2584

《漢語大字典》,頁2584

射.矮7

《漢語大字典》,頁507

《漢語大字典》,頁507

對「身寸為射不為矮」的一則回應

  1. 想請問一下, 你經常引用的《漢語大字典》是否四川辭書出版社,未知一書幾冊?你會推介這本字典嗎?還有其他推介嗎?先行在此謝過。

  2. Yuens﹕

    是這間出版社。我那套共八冊。購自二手書店,四百元港幣。最近到商務看到新版,好像要一千多元港幣(忘了是縮印合訂本還是分冊本)。論排版、紙質和印刷質量,都優勝得多。

    這套字典很「專業」,就算中學中文教師也沒必要購用。但對中文字有特別愛好,有意多知中文字的來源和字義,閒來翻閱,真是樂趣無窮。

    日用的小字典,我首選《中華新字典》、《商務新詞典》,較通用的自是《現代漢語詞典》,有繁體字本,較貴,且版本較舊(有兩個版本,最新版本好像是根據2002年版的)。

    《辭源》《辭海》(包括新舊版本)幾乎是必備的了。

    另外,《漢語大詞典》縮印本也是好詞典。可惜我用過而沒能自行擁有。

    台灣的,我一套紙印本也沒有,該是憾事,但《國語辭典》的網上版是我經常採用的。有時不能不對照中港台三地的字典,網上的詞典也要參照,否則會「失衡」。

  3. 謝謝你。我有《辭源》,十多年前購入,但一直在娘家某角落,下落未明,但肯定未丟。我見你時常引用的這一套,網上大約售$1200元,錢不是大問題,好字典值這個價,只是網上購物,隔山買牛,又不是Amazon,我得小心查清楚才購買。再次謝謝你詳細的回應,感謝不已。

  4. Yuens﹕

    不用客氣。

    《辭源》還出版了一套好像叫「典藏版」的,說得上是「珍」品,還有點「餘」錢和「餘」地,都是值得買的。

  5. 文少﹕

    追查本字真身,不能單靠《說文》,用甲骨文、金文去考據,該離事實更近。訛變的說法,我原來也套用過,真是有趣的「變化」。

回覆給Yuens 取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