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遺忘蔓延時》.相忘於江湖

NETFLIX是如此簡介《愛在遺忘蔓𨒂時》(Little Fish)的:「不久的將來,一對年輕夫妻中的其中一人染上病毒,逐漸失憶,越來越來難記住兩人之間的深刻愛情。」

電影有兩個重要元素:愛情、遺忘症。其中的遺忘症幾乎就是如腦退化症或舊稱的老人癡呆,但電影不以老人為重心,於是「創造」出這種無關年紀也不用多作解釋的世紀絕症——遺忘症。這些年全世界都活在新冠病毒的陰霾下,自然「較易接受」這種看似不可能出現的新病症。

我劇透,電影到差不多結尾時,已明示了其實不是簡介所說的「其中一人」。看畢,我在唏噓之餘,最先想到的竟然是《莊子.大宗師》那句「不如相忘於湖」。電影原名「Little Fish」,不時強調金魚和金魚紋身,自然與金魚只有很短暫記憶相關,我當然不敢說電影或原型小說受到莊子啟發,而且我聯想到的更是,人不像金魚,「相忘於江湖」真的更好嗎。

相忘於江湖

《心理學是什麼》(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2版3刷)第三篇「介紹了心理學家們對作為社會的人的心理的理解與解釋」(〈前言〉,頁18),第三部分以「人真的能做到我行我素嗎?」作題。實在是好有一問。

整篇的介紹和分析,我讀了的部分都覺清晰明白,還讀出一個隱約的「主旋律」,這個暫且放下,待總結全書的觀念時再談論一下。無妨先由人的出生說起。

人跟很多動物不同,人在初生的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中,無法不依賴旁人照顧,否則無法生存。因此,一來到這個世界,人必須有依靠有聯繫,慢慢還須「融入」社會。簡單地說,大多數的人在大部分人生階段中,都要「群居」。既然要與其他人相處,有時自然不能太有「個性」,也即要「犧性」一些「自我」。人生中難免感受到群眾壓力,有時或不自覺不自主地跟大隊隨主流,大有失去自我的感覺。

這些理解都不是由心理學家憑空想出來,且說了算,而是透過實驗,經過統計,作過分析,甚而有些後來受過挑戰而作出修正的。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根據自己的觀察來印證一番的。想想「智慧老人」這個稱號,就不難明白了。

人真的能做到我行我素嗎?這令我想到《莊子》的那幾句話,由「相濡以沫」,到「不如相忘於江湖」,不用聯想那麼多解釋,單憑字面所提供的實況去理解,就可以用來印證那個問題。

能夠有江有湖的水生活,自然毋須相濡以沫那麼悽慘。然而,如魚得水固然自由自在,真的就可忘掉曾經或可能出現的生死與共互相幫忙的況味嗎?

魚或者可以,所以魚自有魚之樂,但人到底是人,生活處境已自不同不簡單,思想尤其相對複雜,實非人人均可如此「不相忘」地生活。

只能說,人生,就是難,總是難。

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是不少人很熟悉也愛用的成語。一般「比喻人同處於困境,而互相以微力救助。」(網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成語出自《莊子.大宗師》,其實還有下文的。單獨抽出來解釋應用,固無不可。但與莊子借此情狀來說他的道理,似乎有斷章取義之嫌。不妨抄錄上文下理。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一般會這樣譯成語體文(方勇﹕《莊子》,中華書局,2010年6月北京第1版,頁102)﹕

泉水乾枯了,魚就共同處在陸地上,用濕氣相互滋潤,用唾沫相互沾濕,就不如在江湖裡彼此相忘而自在。與其稱譽堯而非難桀,就不如善惡兩忘而與大道化而為一。

「相忘於江湖」,也很多人愛借用。想想,似也沾有淒迷的況味。

相濡以沬,不如相忘於江湖,合起來,未免顯得很格格不入了。

我算想多了嗎?不算。到百度百科看一下,更有比我想得更多想得更痴者。有點閒情,就去看看吧。同意不同意不要緊,不無啟發的。不抄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