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這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獨白。

「That is the  question.」的中文譯法,大致已沒多大問題。問題在於「To be, or not to be」,一般的譯法有(還有些我不再找了)﹕

生存還是毀滅(朱生豪譯)

為父報仇還是就此作罷

衛護真理,還是忍氣吞聲,卑賤地活著

死後還是存在,還是不存在(梁實秋譯)

關於這句,梁實秋有註釋﹕

此段係最著名之一段獨白。哈姆雷特蓄意自殺,於第一幕第二景之獨白中已有表示。但哈姆雷特相信死後或仍有生活,故有此顧慮不決之獨白。"To be or not to be" 一語應作何解釋,議論紛紜,然總以淺顯平易之解釋為近是,故譯如本文。(《四大悲劇》,遠東圖書公司,1999年10版,《哈姆雷特》,第三幕,註2,頁302。)

抄下這些,只在說明梁實秋的翻譯態度,所做的部分工夫(其他還有考據著作年代、版本歷史、故事來源等等)。梁譯莎士比亞全集,多的是這種註釋,可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之難。翻譯,還是不翻譯,其實也是個考慮的問題。朱生豪有另一種譯法,可惜未能完成全集的翻譯。

發生戀愛

莎士比亞作品的中譯者,大概很少人不提梁實秋和朱生豪。二人的譯筆,論者都愛說各有千秋。我這個一文尚且未能十足掌握的人,哪敢在這方面置一詞。

不過,看到某些有趣的譯文,還是忍不住多留心一下,算是醒醒神。

看梁實秋譯《無事自擾》(Much Ado About Nothing,見《四大喜劇》,遠東圖書公司,1999年10月版;朱生豪譯作《無事生非》,見《莎士比亞全集》2,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4月北京第1版)第二幕第一景有一個詞,中文譯來,有點怪怪的。先抄下英文原文﹕

DON PEDRO   … I will teach you how to humour your cousin, that she shall fall in love with Benedick; and I, with your two helps, will so practise on Benedick that, in despite of his quick wit and his queasy stomach, he shall fall in love with Beatrice. …(p.62)

梁實秋是這樣譯的﹕

唐佩﹕……我要教你如何的順著你的妹妹行事,好讓她與班耐底克發生戀愛;我,有你們兩位幫助,自會擺佈班耐底克,他縱然有急智辯才,縱然仔細挑剔,也必會對璧阿垂斯發生戀愛。……(頁63)

我奇怪的是,中文有「發生戀愛」這種說法的嗎?抑或這是較「古老」的用法。戀愛就是戀愛,甚或說「相戀」、「相愛」或「戀上」、「愛上」,大概很難說得出口在跟誰「發生戀愛」的吧。

且慢,朱生豪也有類似的譯法。不如也抄下來吧﹕

彼德羅﹕……我可以教您用怎樣的話打動令姊的心,叫她對培尼狄克發生愛情;再靠著你們兩位的合作,我只要向培尼狄克略施小計,憑他怎樣刁鑽古怪,不怕他不愛上貝特麗絲。……(頁103)

朱生豪前後有兩個不同的譯法,但一樣說了「發生愛情」。真有趣。

忍不住找出很少用的《遠東英漢大辭典》(梁實秋主編),翻查一下,解釋和例子如下﹕

to fall in love ( with)  ( 與)……相愛;喜愛。He fell in love with an actress. 他與一女伶相戀。

知道

莎劇《無事自擾》(Much Ado About Nothing,見《四大喜劇》,遠東圖書公司,1999年10月版;朱生豪譯作《無事生非》,見《莎士比亞全集》2,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4月北京第1版)第三幕第二景有這樣一句出自 Claudio 的話﹕

I know not that, when he knows what I know. (p.98)

之前我因為想起一位高手曾贈我一言,寫了一篇〈我的意思,你真的知道嗎〉,引來網友的雅興,將那句作了各種中譯。我不知那句話與莎翁的話是否相關,既然讀到,覺得有點神似,姑且記下來。

梁實秋的翻譯是這樣的﹕

當他曉得我所曉得的事,我就不曉得他是否還有那樣的打算了。(頁99)

朱生豪的翻譯如下﹕

要是他知道了我所知道的事,那就難說了。(頁123)

身受.苦痛.空言.風涼話

梁實秋將《無事自擾》(Much Ado About Nothing,見《四大喜劇》,遠東圖書公司,1999年10月版;朱生豪譯作《無事生非》,見《莎士比亞全集》2,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4月北京第1版)第三幕第二景出自班耐底克(Benedick)的一句對白翻譯如下﹕

唉,除了身受苦痛的人之外誰都忍得住那苦痛。(頁95)

原文是﹕

Well, every one can master a grief but that he has it.(p. 94)

附有註釋﹕

四開本對折本原文均是Well, every one cannot master a grief but he that has it. 是 Pope 倡改 cannot 為 can,今本均照改。其實不改亦可通,其意當為﹕「患痛者方可忍痛,不患痛者無痛可忍,公等自不牙痛,空言何益?」(頁203-4)

朱生豪將那句譯作﹕

算了吧,痛在別人身上,誰都會說風涼話的。(頁121)

究竟是無益的「空言」,還是「風涼話」,算是各說各話。但「不痛者無痛可忍」,確是實情。「風涼話」固然不該說,「空言」說了也是無用甚或無益。這,大概要體會才明白的。

還有後話,在第五幕第一景,是Leonato說的,梁實秋的譯文如下﹕

請你不要再勸我了,你的忠言落在我的耳裡就像水落在篩子裡一般的無益﹕不要勸我;誰也不要安慰我,除非是他也受了與我同樣的打擊……人們自己沒有感受悲苦才勸慰別人;一旦自己嘗試了悲苦的滋味,他們的勸告就變成了強烈的情感,在這以前他們曾用格言療治激憤,用一根銀線束縛瘋狂,用空話來迷惑痛楚。不,不;對於在悲哀的重載之下受苦的人,大家都覺得應該說些安慰話,但是沒有人在遭受同樣際遇的時候能有那樣鎮定自持的力量。所以不必勸我了﹕我的悲哀比勸告叫喊的聲音更大。(頁155、157)】

好一個莎士比亞,通透人性若此!

【不妨也將朱生豪的譯文一併抄下﹕

請你停止你的勸告;把這些話送進我的耳中,就像把水倒在篩裡一樣毫無用處。不要勸我;也不要讓什麼人安慰我,除非他也遭到跟我同樣的不幸。……人們對於自己並不感覺到的痛苦,是會用空洞的話來勸告慰藉的,可是他們要是自己嘗到了這種痛苦的滋味,他們的理性就會讓感情來主宰了,他們就會覺得他們給人家服用的藥餌,對自己也不會發生效力;極度的瘋狂,是不能用一根絲線把它拴住的,就像空話不能止痛一樣。不,不,誰都會勸一個在悲哀的重壓下輾轉呻吟的人安心忍耐,可是誰也沒有那樣的修養和勇氣,能夠叫自己忍受同樣的痛苦。所以不要給我勸告,我的悲哀的呼號會蓋住勸告的聲音。(頁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