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還不是陶傑的時候

在一本1979年11月出版的雙月刊中,有一個「曹捷小輯」。

小輯的「簡歷」中,說曹捷的筆名是楊非劫。那一年,他21歲,人還在英國。那些年的曹捷,主要還是寫詩,得過多個詩獎和散文獎。他是當年一份文藝刊物《新穗文刊》的成員。可見也是文藝青年。

他寫詩,寫散文,也發表過素描畫。可謂多才多藝。簡介形容他「個性沉默寡言,溫文爾雅,性好藝術」。

訪問中,他說寫詩初期受台灣詩影響較深,「無論思想、句法都有台灣詩的味道」。他第一個認識的台灣詩人是余光中。至於香港的文學,早期讀的多是舒巷城和何達的作品。

他的作品,一開始即給人有古典色彩,他說可能因為喜歡讀舊詩詞。所以他的詩先刻意求格律約束,寫起來不致太散漫,然後才求突破。

有些老問題,問一個只有21歲的年輕人,會有如何看法呢?例如文藝為人生還是為藝術,他說沒有什麼意見。倒是不諱言,「哪一個青年愛上文學時,沒有嚐過躲在斗室內吟風弄月的滋味呢?關鍵在於如何儘早脫離這階段,寫出超越這個範圍的成品。」

他大概早已做到了吧。

訪問者說﹕「初期覺得曹捷不善於說話,看來這個印象要改正了。」

訪問結束,訪問者說﹕「臨別時,只注目於他那綠色的油紙傘,可忘了向他的『小海鷗』問聲好。如今,那傘那『鷗』,可仍在他身邊?」(曹捷有詩〈白鷗小唱——白鷗,中國的錶〉)

真的好文藝青年啊。

如今,還有幾許當年的楊非劫在今天的陶傑身上呢?

對「陶傑還不是陶傑的時候」的一則回應

  1. 引用通告: 此《香港文學》非彼《香港文學》 « 書寫而已 notes and books

  2. 引用通告: 再說幾句陶傑 « 書寫而已 notes and books

  3. cr:

    這可能是「市場需要」。說他多少有點「為錢」而「身不由己」,可能令人「發笑」。這個「估計」,也不是全無根據的;但請不要叫我找證據。

  4. 謝分享,有趣。

    btw, 我倒是越尖酸刻薄越看得過癮,無法,俗人如我太多。而論以筆誅死人兼文字好o既作者,都無出其後十零個馬位lu,仲邊有得揀。;p

  5. //越尖酸刻薄確是越過癮//

    My apology for my ignorance. I have never read his work.

    However, I have listened to his radio show twice… I think most of the time he is just trash talking.

  6. RandomCoil﹕

    我已很少聽電台節目,偶然在剪髮或坐車時聽到一些,覺得現在不少電台節目真的十有八句是廢話。陶傑主持的也偶然聽到,似乎也出現這種情況。

    至於他寫的東西,真是有愈寫愈偏的情況。我再重複一次,還有分寸的話,例如不涉人身攻擊等等,有時「偏激」一些也有另一種效果。

  7. 引用通告: 2010 in review « 書寫而已 notes and books

  8. Yin Pak﹕

    誰敢說自己看透世事呢?說陶傑較一般人如我看得通透點,似乎更符事實。

    文少﹕

    看一下,經常寫文的人,很多時會重複觀點和論點。但書讀得多,就可以多些新瓶多些花款。陶傑算是書不離手的人,花樣可說較多的。

  9. 其實我不覺得他的論有很新意﹐而且時常有筆誤和資料錯誤。
    雖然我知你不喜歡李敖﹐但我覺得陶傑倒是經常模仿李敖的寫作風格的。可是﹐兩人相比之下﹐文筆和態度雖然都很臭串﹐但李敖在資料搜集方面﹐倒做得很紮實。
    又﹐其實我喜歡看李敖做節目多過看他的文﹐相反﹐陶傑我不論是說話還是做電視﹐我都看不下去﹐因他的聲音有如鬼食泥一樣(笑)

  10. 文少﹕

    我只能說一句,陶傑寫得太多了。細心看看他的文,重複的不少。錯資料更是常見。

    論級數,整體而言,老實說,我覺得陶傑跟李敖還是差了一點點。這樣說,其實也嫌籠統了點。喜歡誰,可以很主觀的,沒所謂。

發表留言